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物类专业特点以及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实践的现状,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了基于社会需求的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能够给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一种教育创新。该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教学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在培养标准的制定、管理、科研成果署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鉴于此,详细分析了当前联合培养机制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探讨了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方法,对于“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建设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分析了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博士生导师指导与培养、博士生自我培养与学术氛围营造方面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总结和探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如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健全培养体系;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多样化交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2017年10月26日,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研究生教育学“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径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能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结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现状,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案例、师资队伍、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的路径,提高能源学科研究生的“双创”意识、营造“双创”氛围、构建“双创”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能源学科高水平人才,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探索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一流”高等教育建设背景,通过调研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分别从优化课程及平台建设、导师团队建设、过程教学机制、交流与沟通四方面探讨适合广西高校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新思路。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新理念、新手段融入研究生教育中去,构建以培养合格研究生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新观念,更好贯彻“双一流”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招考机制不健全、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创新培养模式,即改变培养理念、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培养跨学科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生教育环节,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发展。但当前很多研究生导师对自身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导师们普遍都认同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共识性职责,但对于倡导性以及争议性职责的认识则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着导师具体责任的落实。为此,文章结合研究生导师职责情况展开了探究,明确了研究生导师职责设定的价值与标准,以期为广大高校与研究生导师提供参考,更加科学、清晰地认识研究生导师职责。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二级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包括坚持党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领社会好风尚;完善青年教师阶段支持培养制度;以本为本,使青年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改进青年教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食品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创新实验班为载体、专业知识为基础、课外竞赛为牵引、创新项目为依托、学术交流为平台,以期达到推动创新改革、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成果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不仅奠定了食品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基础,而且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层次最高的存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应该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条件,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经济转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流人才已成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为此,以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将“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的关键要素,设计多学科融合为主线,科教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为辅线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开展“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和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观察研究生教育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历史现象,分析人才成长的规律,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等两个方面对学科发展具有高端引领作用。据此,结合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营造环境、开拓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介绍了在该理念指导下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首要任务。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短板。为此,在分析高校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思想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师资水平等四个方面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围绕“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等问题对201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胡春蕾 《江苏高教》2020,(12):60-63
学科的发展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外部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学科评估环境、学科政策环境和外部关系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内部宏观环境、职能关系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学科制度环境和学科结构环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科必须在该环境框架的影响下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研讨,纷纷把培养一流研究生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一流研究生主要为培养其一流的创新实践能力。鉴于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的特色,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一流的导师队伍。“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师德师风、评聘评价以及能力建设上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中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也面临着新任务与新挑战。近年来,中南大学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在导师师德师风、评聘评价和能力建设上成效显著,但与世界一流水平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研究生导师评聘评价体系,提升导师业务能力。同时,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隋译萱  刘栋  王冠 《科教导刊》2023,(30):95-97
“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责任人,其队伍建设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对此,文章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转变理念、制度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三个层面着眼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导师队伍发展新思路,更好地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最终促进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