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自尊的实现与他尊的落实。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对人格尊严的自身追求、人际间相互的承认与尊重应成为公民生活的法则,这种自尊与他尊的追求与实现也正是人格尊严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元儒许衡、刘因与元代士人精神建构关系密切。元初汉法的实行及波折影响了许衡、刘因的出处。由于二人行藏不同,元人对其评价产生差异:许衡羽翼道统,同时实践汉法而被称赞为不世之臣;刘因则成为儒士气节的象征。元代中后期,随着理学逐渐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元人将许、刘二人描述为本朝"行道"与"尊道"的代表。而元人通过许衡等人谱写"道统"在元朝的传承,由"道统"论及"治统",在此过程之中,元代汉族文士"行道"与"尊道"的心态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元代社会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刘因的和陶诗创作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固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刻意从内心回避政治的隐逸姿态,在元代政治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道金 《中国德育》2007,2(6):15-17,31
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自尊感作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个体自尊感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个体自尊感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实现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  相似文献   

5.
尊严作为人类极其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获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从普通民众视角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我国民众的尊严观念,分析其变迁机理,却一直未获令人满意的进展。其障碍,主要在于缺失有效而获公认的尊严观之概念建构与量表编制。基于系统性的概念梳理,尊严观乃是基于尊严价值的态度与行为取向,具有自尊、受尊和尊他三重维度。据此,结合中国情境、吸收国际学界的成果,编制了适用于中国民众的尊严观念量表,并对自尊和尊他两个维度进行科学检验,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拟探讨中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从提出背景,研究意义、现状三方面来探讨,以期能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自尊是什么。先来看看名人的说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种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心理学家说,自尊是人极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形象的评价与体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构《流动儿童文化自尊问卷》,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在整体上是积极、肯定的;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由自我形象感、地域感、群体感、亲子关系、学习特征构成;性别、来源地、流入年限以及年龄在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具体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构《流动儿童文化自尊问卷》,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在整体上是积极、肯定的;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由自我形象感、地域感、群体感、亲子关系、学习特征构成;性别、来源地、流入年限以及年龄在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具体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以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为前提,没有文化自尊与自觉,就很难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文化自尊,提高文化自觉,去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境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刘孝标是南朝齐梁之际重要的骈文作家,惜其存世作品甚少,人们对他的生平创作及思想了解不多,本文依据相关资料,试从他的人生经历、生活时代、作品本身等方面探析其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尊重人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个性既是创造教育的基本追求,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学校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要使其养成良好的个性。其具体途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  相似文献   

13.
刘克庄是江湖诗人,他却有着较为系统的理学思想。刘克庄认为事物之上存在一个天理,它就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构成理学本体论的核心,它与诗歌的性质和功用关系密切。刘克庄认为理学的修养论对作家防范欲望的膨胀、防止人格的扭曲有重要作用。刘克庄认为气是宇宙演变的动力,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元气,它对作家保持精神健旺、永葆创作激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柳永一生处于求仕而事业无成、求爱而情感无依的两难困境之中,造成这种人生悲剧的原因,不仅是正统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对立,更是他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及其背后儒道思想矛盾,而所有外向的追求使柳永的儒道思想无法达到哲人的完善境界,也就无法完成他自己。柳永的意义在于他努力以排斥于儒道之外的脉脉温情,来否定种种动荡而虚幻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创作颇丰,其山水游记尤为后世人称道,这其中除了因为其文笔清新优美.景物描写生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人格美震撼着后世读者之心,给读者以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所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为: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蚓庵琐语>的作者为王逋,而非李王逋.此作记述明末特大饥荒、农民起义军入京、清兵进军嘉兴、士人厌倦科场等情况甚详,同时记载了明制铜钱的币值、清兵入关的告示,以及康熙曾一度禁止女子裹足、停止八股试士等史料,有助于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儒道禅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表述虽存在较大差异,但从审美角度而言却达到了内在的融合与统一,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下对这种融通所作的科学阐析将有利于我们对这三种思想求同存异,扬长避短,从而引导中国传统的审美人格在新时代的重建与回归。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赵孟眺主要人生轨迹的审视,可以发现他现实人格意绪结构中入仕的审慎与圆滑;心态的矛盾与痛苦。同时,可以发现其对生命痛苦的积极体验,现实层面向艺术形态转化、在假定性展示中艺术人格精神的超越性,以及对美学原则追求的执着与坚定,畅情于艺术境界的平实与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