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卡莱尔式的英雄崇拜论和线形的历史决定论所表达的个人只是历史的工具这两种极端的历史观不同,悉尼.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一书,将常见的关于“英雄与时势”的两难推理转变为承认英雄具有历史作用的同时,深入讨论其可能性与局限性的问题。作为一个试图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某种综合的美国哲学家,胡克在历史趋势的意义上承认社会规律的有效性;同时认为英雄的历史作用只有在历史发展的交叉点上,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获得表现,因为此时历史呈现出多种可能性,英雄个人性格等偶然性才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胡克以为这对于正确认识普通人的选择影响公共生活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民对于民主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183;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判。历史决定论的缺陷和不足表面上看是对决定历史终极因素的错误定位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思维方式在历史领域中运用的结果,是对人的本性的错误认识的结果。这种不足是历史决定论的理论范式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只有在历史观中引入价值论范畴,实现历史观范式的根本转变,历史决定论的不足才能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4.
试析教育学的决定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论主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它对教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并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误解。为了走出“见物不见人”的实证怪圈,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就必须对决定论进行彻底清算:决定论是普遍的吗?决定论适用于人文学科吗?“人”能纳入决定论的视野吗?进而在以上基础上阐述教育学的非决定论立场。非决定论立场的确立,对于正确理解教育学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理论为依据对科学技术决定论、科技异化论进行分析批判,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坚持科学的科技发展观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6.
库诺只承认经济生活的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唯一决定因素,表现出对历史发展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其他中介因素的淡化和轻视。库诺深陷经济决定论的泥潭,是有其现实的时代根源和深层的理论认识根源的。经济决定论的实质在发展观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在历史观上是把自然发展的规律生搬硬套地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之上,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经济决定论也是一种实证主义。它的存在曾给国际工人运动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艾伦·伍德坚持认为马克思并不是一名技术决定论者,并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技术决定论者的历史发展观、阶级观与社会主义观,对技术决定论进行了全面批判。首先,历史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不是被技术力量单线机械地驱动;其次,阶级主要受制于生产关系与剥削关系,技术是影响阶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不能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动力;最后,社会主义不是技术决定论意义上的盲目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而是每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联合体,技术只有在这种联合体中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批判 ,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决定论原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决定论,为料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心理学中反对决定论原则的态度,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心理学思想有内在联系。批判心理学中反对决定论原则的态度,坚持弘扬辩证唯物决定论原则,是心理学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学的发展流派中,以因尼斯和麦克卢汉等学者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技术本身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中心议题,强调媒介技术是促成社会变革的最大动因,甚至把二者的关系视为单向的和唯一的而被冠以"技术决定论"的学说论调。文章试图梳理因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学者的理论观点及发展脉络,简要对比文化决定论并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传播环境,理性、辩证地审视"传播技术决定论"和学界长期以来对该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试图以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和历史过程的非线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波普尔为代表的非决定论思潮的泛起是有历史背景、认识根源和社会原因的。这股非决定论思潮尽管无法否定决定论 ,但是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 ,重新确立辩证决定论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受到了相当的关注。从20世纪以来,它也成了批判的焦点。20世纪末兴起的复杂性理论特别是混沌理论为我们分析历史决定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复杂性的观点,从历史方法论、历史规律观和历史预测观三方面对历史决定论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并对历史决定论和反决定论进行更加客观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在波普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书中,他通过自设的五条论纲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但就其五条论纲、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知识论深入研究下去,发现他不承认甚至否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逻辑矛盾,很难令人信服,所以他的攻击只能说是他出于对"人道"与"热情"的辩解.  相似文献   

14.
西方技术的社会理论的演进遵循这样一条轨迹:①起点:技术决定论;②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和社会建构论的兴起;③社会建构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④技术与社会折衷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章对于技术社会理论发展的现象、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实质,以及国内技术的社会研究中的问题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从论证历史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入手,剖析了非决定论思潮泛起的原因,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辩证决定论的思想,并阐述了辩证决定论思想的确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走出“科技伦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个体主体的头上;它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是通过正确定位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整体模式和历史发展的关系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力图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隐喻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反映出来的复杂的洞察力。蕴含三层内涵的“生产关系”是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相关性的核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此被误读。因为没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没有处理好历史本质层面和具体事实层面的关系,阿尔都塞混淆了多元决定论和最终决定论;艾伦·伍德则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环境决定论,这一理论在美国20世纪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理论又得到了部分的修正和完善。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就对其进行了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本文主要通过对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欧茨的《他们》中的人物比较来评析他们对环境决定论的不同视角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纵观西方因果观念的历史演变.它与必然性、决定论的相互纠缠有其特定的自然科学背景。近代.休谟提出了因果性批判;卡尔纳普试图从语义学角度来定义因果必然性。对待决定论的态度取决干不同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被认为是非(因果)决定论的量子力学却在某种意义上保留了因果必然性(微观因果性)。  相似文献   

20.
决定论相关问题在当今学界争论颇多,根源之一是对决定论概念的定义混乱。需要通过对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界定,为明晰决定论概念提供一条可能路径。所谓决定性是指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称;决定论即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决定性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