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解读"骑桶"这一虚构的情节的意义. 一、"骑桶"是恐惧心理的流露 "恐惧"萦绕卡夫卡的一生.对他那位粗暴强悍的父亲,对那位不时讥讽他的叔叔,对那个"如寒冷的空间"的家庭,尤其对那个异己的世界,卡夫卡都充满"恐惧".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件中说:"我的本质是恐惧."因而"恐惧"也缠绕着他的写作,充斥着他在小说中虚构的那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又名《诉讼》)是其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式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对卡夫卡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卡学",对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对于今天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曾将其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并举而各为一时代之翘楚,同时指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所以从学的角度理解过去的20世纪,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作家,而且这种重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7.
美国剧作家W·H·奥登说过:“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对恐惧的独特体验,与孤独的紧紧拥抱,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他曾说自己的本质就是恐惧.他感觉到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寒冷的.为了与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人与外在世界的对抗常常表现为强与弱两种方式.海明威与卡夫卡在文学中作出的选择,恰好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成为这两极方式的象征性代表: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面对世界表现了一种打不败的优雅姿态;卡夫卡描写了一系列弱者境况,面对世界呈现出无奈的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类涉足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不可理喻和荒诞性,并分别在文化的断裂地带完成了一次自我追寻.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积累这些写作的素材。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当开"源"头,引"活"水。一、打开心扉敞"心"源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奥地利著名小说作家卡夫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  相似文献   

10.
生存的尴尬     
张勇 《现代语文》2006,(8):87-88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学的宗师,其短短的四十一年生命旅程,如天际边一颗流星划过二十世纪世界坛,霎那间释放出灿烂的光辉,震撼了人类的心灵。他痛苦地走进这个世界,孤独地探索着“存在”,深入虚无的深渊,找寻现代人在荒诞社会生活困境中生存的可能性与价值。他以自己的学创作给现代社会打下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面对社会的异化,生存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人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存在的意义竟诞生于荒谬之中,也许正如卡夫卡所认为的那样,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劣情绪”而已,而我们都“误入其中”。  相似文献   

11.
片段1 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卡夫卡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前一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变形记》,有同学介绍过他的《饥饿艺术家》,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卡夫卡热".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骑桶者》.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女性写作,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收本土与异质文化的精髓,重新探索 "人-女人-个人"的书写之路,在理性的反思中走向超越"自我"和"他者",显示出了卓越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女作家们改善女性现实生存和文化处境、建构一种基于新型性别关系的人类生态叙事的强烈诉求.21世纪女性写作的突出特点是三个"走进",即走进家族与时代历史,走进民间灵魂乡土,走进人格成长世界.这标志着女性写作在全球文化语境下发展到了一个"她世纪"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内外存在的破碎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这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呈现出极为糟糕的破碎状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对写作质量的寻求,使他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论文拟从他写作的“内外生态”入手,对其写作状态进行论述,以期为解决学术界“诉讼”长久的卡夫卡“毁稿遗嘱”提供了一个本源性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创作中父子冲突的历史文化价值冀桐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在20世纪文学中,这一主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生发和运用,人们所熟知的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就是一位用大量作品表现父子冲突的作家。这位作家曾把毕生的写作经历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认为...  相似文献   

15.
写作对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是沟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由于在时代文化、生活环境和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夫卡选择了用写作这一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方式沟通世界,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他用写作沟通世界的道路是艰辛的,写作之路的坎坷,构成了他的生活的现实内容。但是,困难并没能阻止卡夫卡前进的脚步,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自身价值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17.
J. M.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使用卡夫卡式的寓言手法,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南非殖民者的"自我"与边缘化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刻画了一个在战乱中负重前行的迈克尔·K形象。从马尔萨斯人口论出发,旨在探讨小说中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经历如何体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一个公理"以及"两种抑制"的合理成分,揭示迈克尔·K的生活态度实质是实现边缘化的"他者"赋权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奇琦 《神州学人》2012,(11):36-38
一座城市有千张面孔,就在你捕捉到她的一个瞬间,你已错过更多的分分秒钟。但是只有你记住的那个模样,可以证明她勾人的魅力——文学布拉格里尔克与卡夫卡对于和我一样学习文学的人来说,布拉格首先意味着卡夫卡。卡夫卡的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他的职业生活与创作历程,都与布拉格紧密相连。或者说布拉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了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的出现,他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天纵之才,让他成为20世纪现代  相似文献   

19.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从未来过中国的卡夫卡,一个说着德语的犹太人,却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本文结合该小说的写作背景与相关介绍,以及卡夫卡自身的经历、处世观、写作风格,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阐释了"中国形象"的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