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新世纪的主流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定制生产是将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低成本与定制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两种优势结合起来的新型生产模式 ,它将是 2 1世纪的主流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比大规模生产和完全定制生产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施大规模定制的企业必须处理好来自客户个性化、成本、速度三方面的挑战 ,并找到相应的措施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然后论述了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知识生产模式下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最后论述了知识生产模式下课程思政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企业面对着越来越强大的三股力量:客户、竞争、变化。在该三股力量的不断冲击下,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大规模定制生产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在众多领域成为主流的生产模式。针对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特点,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矩阵结构的业务流程,该矩阵结构的业务流程具有充分的柔性,能够很好地支撑大规模定制生产,发挥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知识形态的转变,科学知识的生产已经产生了模式2生产模式,即应用导向、跨学科导向、异质性互动导向、实践性反思导向以及多维评价导向的生产模式,这势必给高等教育科学知识的生产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的发展需要模式1和模式2两种生产模式的强强联合,要学科语境与跨学科语境并重,处理好专精与通博的关系;要学术语境与应用语境并重,处理好象牙塔与服务站的关系;要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并重,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战略计划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校是知识的前沿阵地,企业若能与高校构建知识转移模式,则不仅能推动知识不断地从高校向企业转移,提升企业创新驱动能力,而且也可促进高校发展。在明确"互联网+"及知识转移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转移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型,由强调学院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Ⅰ转向注重知识使用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的这一转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要革新培养理念,由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知识生产模式Ⅰ,转向强调大学生超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开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知识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模式和以高深知识生产与应用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密切联系。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分析视角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发现知识生产模式1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研究者为核心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制度化学科为中心,培养主体仅限于大学内部,学术共同体决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由模式1向模式2的转变引发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属性,培养过程中跨学科特点突出,多部门协同培养研究生,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3的出现再次引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走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渗透超学科教育理念;不同培养主体间注重合作与交流;公民社会参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是未来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该文则从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知识生产与创新是学科存在的命脉,对比三种教育技术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得知:"过程与资源"范式和"媒体技术应用"范式由于所关注侧重点不同,其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独特性与稳定性,因而无法生产出可以真正被检验的学科知识;而"教育教学系统构造技术"范式则围绕其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社会中,"内生型"和"价值商谈型"应是民主多元社会中合理的道德知识生产机制,并应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炜  王良 《江苏高教》2022,(2):38-44
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面向应用情境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与集群知识生产模式正驱动大学学科组发生重大变革,无边界学术组织与动态衍生学科群正在成为学科组织的高级形式。针对学科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尝试构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驱动的"学科评估"发展演进框架。在分析现有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多元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的多重价值冲突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探索新型学科评估方案:一是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复合型评估模式;二是淡化竞争性学科评估模式,重视发挥学科评估的诊断性与服务性功能;三是积极服务"四个面向",创新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估方式;四是强化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可追溯的"元评估"体系等,以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阐述知识服务的涵义和特点,指出开展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用户自主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专业化知识服务等几种知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是对当代博士生培养活动及其效果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判,它集中体现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原创性知识贡献评价、学术研究素养评价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背景来观照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就是强调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中的知识创新思想、学术训练要求和博士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标准来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机制,使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视角、内容、制度等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及对大学与产业联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洪堡第一次学术革命,确立了"科研"(即知识生产)作为大学重要使命的地位.在当代知识社会,大学知识生产在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进而影响到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新知识生产方式语境中,大学应在使命互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产业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促进知识转移,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生态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范畴 ,具有交往实践观的本性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更加突显了交往实践结构的性状 ,将全球性交往实践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知识经济生产方式在内容、结构、时效、价值向度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超越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一系列新特点 ,构成了新全球化时代的基础。然而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的缺陷 ,需要加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发展与知识生产社会化正推动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依托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与联通主义学习论,以互联网知识产品生产为导向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样品制作与验证、产品的发布和产品使用效果反馈四个阶段。该模式将构建多位一体的课程资源体系,推动师生角色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共同主体,出产形式丰富的教学成果,并形成多主体、多角度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知识的创新利用,实现艺术理论创意向产品转化,推进高校艺术理论知识生产向社会开放、与市场接轨,最终将艺术理论课堂打造成内外相互促进、持续更新的互联网知识产品生产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