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从古到今,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闪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连,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2.
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更加好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青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着陈老对数学的酷爱以及对青少年学好数学的期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假设学生都能非常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达到“数学好玩”的这种境界.为此,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尊重“儿童文化”,要有“童心”、“童趔’,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创设情境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趣味性层面上,而忽略对数学情境的本质思考,不能狭义地将创设情境成为看似热闹而缺乏数学内涵的“雾里看花”,甚至是“海市蜃楼”。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而应把“情境创设”的实质当成我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我们促进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有句名言: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让学生的头脑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让学生只做机械的而无内涵、无意义的运算操练。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必须教会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相似文献   

5.
1.公元2000年──世界数学年(WorldMathematicalYear20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跨世纪的2000年定名为“世界数学年”。这是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令每一位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工作的人员激动和兴奋。而对这样一件大事,我们首先应该了解2000世界数学年总的目标。这里我们引用ICMI(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M.Niss教授的一段论述:“我们建议2000世界数学年的主要任务应是:让社会,特别是普通大众了解数学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我们主要的目的不是宣扬数学的奇迹,这样的游说和宣传不仅不能使我们所希望传达的对象信…  相似文献   

6.
桂文通 《湖北教育》2005,(12):52-53
在2002年于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着陈老对少年儿童学好数学的期望和陈老对数学的酷爱。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假设学生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或家长的“权威”来迫使学生重视数学学习。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亲近数学、  相似文献   

7.
梁小平 《湖南教育》2009,(12):21-22
我们将那种貌似可以评价所有学科教学的客套话称为万金油式的评课.这种评价常常以“主体”、“个性”、“尊重学生”等时髦词语点缀,读来却如同嚼棉絮,空空如也.这里刊登两位老师关于如何评数学课的文章,他们对当前万金油式的评数学课进行了抨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非常支持他们的观点.评数学课的话不能是万金油,更不能丢了了数学,要抓住数学本质,否则,我们误导的不仅是数学教学,更是害了下一代.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几何课本中,除了练习、习题以外,还有要求学生“做一做”的.“做一做”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我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现举课本中的两例“做一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太琼 《学周刊C版》2014,(12):171-171
在课余时间,我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平时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心中播撒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而不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我们不能主宰学生的思维方向,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却把学生当成是“容器”,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绝大部分的人对教育的要求只剩下了分数,他们用这冷漠的数字界定学生前途.为了这分数,如今的学生需要付出的已不仅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更多的是权利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专门研究量的科学。我们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既不能引导学生钻进“纯”数学的抽象迷宫里,又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的  相似文献   

11.
曾经在一个讲座上听一位专家讲起对素质教育认识,其大意是说我们教师教授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能够真正应用的知识。一言概之,即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虽然课程改革的号角早就吹遍神州大地,然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仍未能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传统框架体系,教学中依然有重“知识”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书本”轻“实践”,  相似文献   

12.
函数单调性层次的教学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数学对象在表达上和认知上常常具有多种形态.张奠宙先生常常强调数学的“教育形态”,张景中先生也强调“教育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对一个数学对象的学习和教学就不能仅仅记住形式化的定义,而应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丰富对数学概念或对象的理解.这就是本文所讲“教学理解”的基本含义.从这一角度,笔者对函数单调性从不同层次来分析其教学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爱林 《考试周刊》2009,(22):106-10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我们要创新数学教学,让学生“问”数学、“玩”数学、“悟”数学、“用”数学,从而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提高技能和能力,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MM教育方式与当代数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对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这大浪淘沙式的严酷条件下,“MM教育方式”几乎是唯一存活下来,而且还在发展的一种教改方案.MM教育方式对当代数学教育的启示是:不能眼睛向外,看不到我们在数学教育方面的长处;要防止去“数学化”的倾向;要将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数学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中数学的形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重穆教授曾极有见地提出“淡化形式”,在全国数学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淡化形式”不等于否定“形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数学的形式化.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指出的:“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述,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推动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了、变得活泼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一些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了数学课堂上“标签式”、“放任式”、“操作式”的假探究,从而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符的现象。其实,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崔海燕 《成才之路》2013,(35):26-27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每个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到了初中以后两级分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少学生逐渐成为数学后进生。在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所占的比例比城里学校的数学后进生要相对多一些。久而久之,如果作为数学教育者的我们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不去分析这些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不去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转化方法,部分学生将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研究得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课堂的严密性与思维性,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来冲淡“数学味”,应努力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味”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不能局限于用成绩、名次来衡量。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