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2.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翠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化的印合.多元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3.
楚“十日轮出”神话对瑶族社会的影响产生了瑶族犬神神话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楚族为了捍卫楚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影响,创造日神形象;瑶族为了捍卫瑶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的影响,创造犬神形象,楚瑶神话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二、楚族的优秀代表屈原与瑶文化的优秀代表盘瓠,他们的品格深受日神、犬神文化影响,其民族品格依托于其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4.
一、汉族文化及汉族民间舞蹈的概述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其丰富。汉族更是一个兼并包容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为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华夏族以及后来的汉族在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形成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汉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这些由迁徙和吸收而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的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关系,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汉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发放"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比较研究"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在文化互动的四个策略中,汉族地区中学生整合和边缘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边疆地区中学生同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不同地域学生在与涵化四类策略相关的保持文化传统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在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的态度上,四类策略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论:从总体上看,汉族学生在文化互动四类策略的态度中,对于整合持较强的态度。在地区差异上,四个策略的地域差异性显著。从文化传统保持、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等不同生活领域,不同地域的四种涵化态度倾向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该文着重探讨楚青铜器纹饰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装饰特征 ,阐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 ,指出楚铜器纹饰在审美上求奇、求美、花样翻新的价值取向 ,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 ,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在楚人独创精神的培育下 ,楚铜器龙纹逐渐演化成为具有楚域风格的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7.
《秦与楚》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遗著,全书系统比较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性格、文明兴衰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以《秦与楚》为例,从三方面探讨了张正明先生在文化类型比较研究上的叙事原则,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明朝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表现在文学、宗教、建筑、艺术诸多方面,尤其是文学方面更为光彩夺目,其中对儒学的引进和融合是其文化认同的核心,而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是其与周边各民族及与中央王朝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的。穷波讨源,汉族和纳西族的同源异流的关系以及两者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共同文化基因是明朝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文化渊源;明代及此前诸代,纳西族与周边各民族和全国统治王朝的融合、冲突是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9.
楚民族起源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民族起源主要有四说:西来说、北来说、土著说、东来说。结合出土文物、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屈原作品,东来说最可信。楚民族经历了由东向西,再到南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楚民族起源主要有四说:西来说、北来说、土著说、东来说。结合出土文物、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屈原作品,东来说最可信。楚民族经历了由东向西,再到南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从发生机制上而言,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从深层内蕴而言,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的符码化形态,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朝鲜人民开始大批移民至我国东北部的通化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朝鲜族音乐文化。在两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共同的传播媒介和相互影响的教育体系使得朝鲜族音乐风格逐渐融入该地区的汉族音乐创作中。当地汉族音乐文化吸收了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使两民族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寿县楚文化以及对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拓展寿县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来自不同民族的教师由于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往往会渗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从而使其课堂教学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文章运用沙因的文化三层次理论从人工制品、价值与基本假设层面对新疆的汉族与哈萨克族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文化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楚乐舞是荆楚大地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荆州市对楚乐舞的保护与开发主要体现在成熟舞台作品的排演以及对楚乐舞艺术风格的研究与展现等方面。楚乐舞的保护与开发强化了荆州旅游形象,丰富了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对荆州文化旅游有重要意义。荆州楚乐舞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应力求客观、科学、准确,注重经典乐舞的研究与创作,进一步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神秘数“九”在《楚辞》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是祭祖。《九歌》是一组民间祭祖乐歌,十一篇内容都与祭祖相关;二是崇天。“九天”的“九”是楚族神圣的、神秘的表现崇天观念的数字符号;三是崇日。楚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九阳”神话潜藏着楚族炽热的崇日精神。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代位于今浙江省龙游县的古姑蔑,原为在荆楚和百越影响下的部族小国.姑蔑先属于楚,后属于吴,被吴分封给越,再后为楚合并,最后为秦统一.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对姑蔑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姑蔑文化是华夏先进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龙游石窟似为宗教性建筑.  相似文献   

18.
楚民族是中国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勤劳、睿智、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民族精神。本充分运用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并将二相互参验,对楚民族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这对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三个明”建设,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20.
解放后,我们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胞和祖国各地少数民族兄弟一样,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他们说:“汉文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通用文字,我们要学汉族老大哥的各种经验,若不懂汉字就什么都学不到。”“以前我们受压迫,彝汉族间的关系不好,没有机会学汉文。现在彝汉族都是一家人,学了汉文能更快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广大彝族群众对学汉文的要求更加迫切了。”有的地方赓即组织了文化革命委员会和专门负责扫盲普及小学教育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