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下"的不对称始于方位词原型的不对称. "上/下"在语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不对称. "上/下"在隐喻上的不对称主要是认知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是"上/下"不对称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2.
动词"上"、"下"是从空间域隐喻而来的,该文拟从"上"、"下"表示的方位关系中提取主导词义发展的核心语义特征,考察动词"上"、"下"的语义引申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客观现实等影响因素,对动词"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分类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3.
"上下"和"左右"这两个词分别由方位词"上、下"和"左、右"组合而成,在基本意义上两者截然不同.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有时可以通用,存在着意义上的交叉现象.从认知角度看,这是它们表示不同的空间方位概念及各自包含的不同概念隐喻结构造成的.本文从它们基本意义着手,分析它们各自的隐喻意义及其经验基础,从而揭示两者语义上的相同与相悖原因.  相似文献   

4.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投射,发现其在时间域上的明显差别,即在汉语中,纵向模式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而在英语中,却出现了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和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这种中英差异根源于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的差异,中英分属过去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  相似文献   

5.
王淑杰 《文教资料》2008,(23):78-79
在人类的经验活动中,空间方位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它对于构造和组织其它抽象概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俄语和汉语中,很多抽象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借助"上"一"下"这一空间范畴来建构的.比较分析它们在俄语和汉语中所衍生出的隐喻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娜拉"形象系列,构建了中国经典性类型.但在这同一视角下,作家笔下的"娜拉"形象有各自的侧重点.大致地分,有侧重空间意义上的行为姿态的;有侧重精神意义上的突围与迷失的;有侧重"自我超越"与时代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8.
三十--四十年代,在艾青创作的系列怀乡诗中,由"农民"和"土地"组成的意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者在生存价值的选择上所流露出的情绪特征,抑或是人类学意义的抉择.这种文本阅读的跨界思考,同时揭示我们,只有在更加广泛的学科空间的比照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价值才能得到关怀.  相似文献   

9.
史康 《考试周刊》2008,(18):114-115
随着国际闻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继而对于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了,而"第二课堂"因其具有时间、空间选择上的自由和方式灵活多样等优越性,已经成为第一课堂极其必要的补充,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研究兴起了"重写文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文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文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与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学习内容看,要丰富有关空间观念培养的资源.选择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题材,既应重视让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的感知,更要重视对几何形体的变换、关系的感知.从学习目标看,应降低单纯的求积计算的学习要求,减少和控制计算的量,保证将教学重心落在丰富与形成空间表象上.从学习方式看,应以"活动"贯穿于学习始终.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视觉-空间表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视觉-空间表征"是采用视觉表象的表征方式,空间视觉化能力是个体对刺激情境进行"视觉-空间表征"的能力,前者成为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心理机制之一,后者则成为影响小学生能否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主体因素.V/A模型阐述了"视觉-空间表征"与数学问题解决、空间视觉化能力的关系及其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机制."视觉-空间表征"包括图像表征、图式表征两种,图像表征是图式表征的基础,也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视图知识是新课标下的新内容,它可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三视图"的考查自然也就成了中考的一个新的热点.这里从近两年中考题中选取几道相关试题加以归类、分析,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参考、综合以往的方位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方位词"上、中、下"做了全方位的系统考察。"上":从相对空间位置的高低到表面和点的依附、支撑,投射到抽象概念上的提升、依附,再到空间的定位表示,展现了"上"在汉语空间概念表达上的无限延展。"中"的概念可以是"其中之一",也可以是"在其中"、"介于两点之间";可以是真实的容器,也可以是抽象的容器,只要其"中"可以承载东西的事物或动作或状态或氛围,都可以加"中"来构成表示空间位置或行动状态的方位结构。"下"除了真实空间的相对的高低位置外,更多的情况则体现一种笼罩、覆盖等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一直是地理教师探索的方向,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地理版"大家来找茬"的课堂创设略谈地理空间素养培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相似文献   

16.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 着 V趋"式和"V 的 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 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 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17.
空间"前"、"后"认知首先源于人们对自我身体特征和运动的感知,构成空间"前、后"认知的主体参照策略.自身"前、后"的认知特点会投射到其他空间事物而成为人们认知这些客体"前、后"的标准,从而形成空间"前"、"后"认知中的客体参照策略.这两种认知策略在通过空间来认知时间的过程中得到完全贯彻,也形成了时间"前"、"后"认知中的主体参照策略和客体参照策略,这就造成了时间表达中的"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8.
赵小凡 《考试周刊》2008,(11):111-112
方位词"上"的语义可分为表示具体空间范围和不表示空间范围两大类.其英译本中常用介词有on,in,at,over,above等.其中on和in的使用频率最高.我们在实际翻译中,应根据介词的具体意义,上下文语境等因素来酌情翻译.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方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对某一具体的空间关系,汉英语中的表达形式可能互有异同,这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认识上的差异.本文对方位词"上下"在汉英语中表达法的某些典型异同及其原因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5,(32):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三篇看下来,气息上,更喜欢《今夜》,但我也老老实实地跟编辑说,有些地方没有看懂.但看明白的句子都比较喜欢,比如"今夜之前/萤火虫被顽皮的孩子/扯了翅膀/于是不肯放光",这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海岸上面的飞鸟/死了也有名字/叫他们黑线/天空的睫毛罢了",这种突然的比喻和淡然的语气,还有把石头比作铁块这样看似平常实则难得的想象力.说花朵的脸上仍旧是"粗俗的美好/和愚蠢的天真",下词也比较"狠",这让我觉得作者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被一般的审美观框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