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只有在文化批评的视角下解读文学文本,体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欣赏到19世纪女性作家特殊的双重写作风格。随着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的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任何文学作品必然是所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我们要想深入探析19世纪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只能从作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去寻找答案。用文化批评作为研究方法来研读19世纪的女性文学,可以看出隐藏在作品之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女性作家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痛苦挣扎的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到社会制度的限制。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制度通过文化政策来制约文学生产,其中书报检查制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激烈的矛盾冲突反映到文学中,出现了丰富多元的思潮和题材,左翼文学,即其中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一脉。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元化的宣传方针,通过文学查禁试图阻碍左翼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出版领域,国民党文化机关通过《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等对左翼文学出版进行控制。上海作为当时左翼文学的重要阵地,依然涌现了大批的刊物、作家、作品。面对文学查禁,当时上海左翼文学采取了各种策略,突破文网实现文学出版,赢得必要的生存空间,扩大了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理意象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为当代羌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羌族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岷江和涪江流域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中的山水、动植物等自然地理意象,不仅构建了独属于羌民族的自然地理空间,也浇筑了羌族人民的精神空间。羌族作家世代生活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构了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意象、地域文化意象,并且该地多元的人文环境也促成了作家艺术风格的多样和作品中多元文化的互生互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生态文学熠熠生辉,俄罗斯作家列昂诺夫的生态文学代表作《俄罗斯森林》内含宏大而丰厚的生态思想,值得深入领会与解读。由森林问题引发对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的思考与剖析,是作家列昂诺夫深刻细致地对生态问题的发现与揭露,更是对于整个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性心灵哲理性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文学上,自然带来了文学面貌的明显更新和变化。散文的创作更是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对散文的研究也成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和批评散文的专著问世,就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这些著作,有的注重于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作家心性的捕捉和感悟,如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 面对着现实生活的重大变革,文学应该怎么办?作家应当怎么办?文学是上层建筑,应当积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的变革并为它服务。文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现实生活的重大变革必然反映到文学上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必然主动积极地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变革。社会主义文学尤其应当如此。社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解读作为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是一种解读方式,也是一种开放的、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元解读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多元解读,以及提醒学生注意多元解读的边界,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一、文学世界是一个测不准的量子丛林。经典的物理学理论认为物理世界有其确定不变的客观性质,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但是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不再这样认为,在…  相似文献   

12.
多元解读作为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是一种解读方式,也是一种开放的、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多元解读,以及提醒学生注意多元解读的边界,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下半期,苏联形成了文学多元生态环境,这是苏联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文学多元生态环境的明显特征是文学审美内容的人类性,作家审美观念与创作艺术的多元化。苏联文学多元生态环境,标志着苏联文学在转型中发展,对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学的建设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似乎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  相似文献   

16.
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文学反映现实的理论,从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了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然而,文学联系和把握现实世界,表现在具体方式上,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学本身历来就存在着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些思潮影响下的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出不同的具体方式。由于不同流派的作家认识和表现生活的种种差异,便形成了创作主体反映现实不同质的方式,反映了文学把握现实世界方式上的更迭和演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文学对现实世界(包括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和自身性格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嘉莉妹妹》中嘉莉这一女性形象。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中,探讨其女性的命运以及角色问题;从自身性格发展的角度,分析其自身存在的形式与生活状态,并且通过这一形象揭示出其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嘉莉的形象实现了作家所赋予她的美国精神的代表内涵。文章力求解读作品中反映的嘉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是对以往阅读方法的规训与扶正。文本的特点以及读者在阅读动机、阅读方法、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多元解读的确立。多元解读也是学生非线性思维的必然表现。多元解读应是多元有界,其作为一种理念开始确立的时候,另一种极端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信马由缰的乱读。面对这一现象,从语言、语境、情感、想象四个方面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探索,以期达到多元解读的澄清与去弊。  相似文献   

19.
戚扬 《成才之路》2022,(1):73-75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元解读是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文章通过对多元解读的含义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重点论述基于...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