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文解字》中某些小篆声符虽然形体相同,但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后来由于形体相近而混同,被错认为一个声符。由于声符来源各异,因而所谐的谐声字在音、义上表现出复杂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形近而混音不混,形近而混音亦混。  相似文献   

2.
释西《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棲,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要探究“西”的本义,必须考察形体。现将古文字形体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富有表现力的短语。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来使用,其结构形式一般不能随意更动,一字写错,就会影响文意的正确表达。成语中易错字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形体相近、音同或音近致误成语中有许多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不仔细加以辨析,就很容易写错。现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1“不胜而走”误作“不径而走”《’97全国卷)“不胜而走”是说没有腿却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应是“胜骨”的“胚”川ng),不是“大相径庭”的“径”(…  相似文献   

5.
说“自”     
何天禄 《语文知识》2000,(12):24-24
“自”字在古文字中是人鼻子的象形。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自”,都是有鼻梁、鼻翼和鼻孔。隶书把鼻翼拉直了,鼻孔封口了,成了现在的形体。《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就是说凡是与鼻子相关的字都是由“自”构成的。如“臭、息、辠、鼻”等。“臭”是“嗅”的本字,故音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错。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  相似文献   

7.
生物在种间关系上 ,表现为寄生、竞争和捕食等多方面 ,其中的寄生现象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广泛而普遍地存在。在复习寄生关系这一内容时 ,经常会提及一种寄生植物———“槲寄生”(mistletoe) ,由于“槲”和“”两字形体相近 ,极易混淆 ,不少资料都把“槲寄生”错写成“寄生” ,让人更为不解的是 ,这种张冠李戴的生物学错误 ,甚至出现在几种英文工具书中。其实 ,“”和“槲”两者之间是有着显著的区别的。“”(ji嚙) ,树 ,一种木质象松的树。 (《新华字典》释义 )。《玉篇·木部》亦注 :“ ,松也”。《汉书·西域传下》载 :…  相似文献   

8.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9.
古“箦”与“笮”,其为物之大类同,而为用异。为其大类同也,故其音相近:箦,侧革切,庄母麦韻字,上古韵归锡部;笮,侧伯切,庄母陌韻字,上古韻归铎部。两字双声,韻亦邻近。为其用异:箦用于床,笮用于屋,故又不相混。至于“箦”“笮”之与簟、席,古者制异、用异,声韻亦了不相涉,截然为二。今之为字、辞书者,混淆不清,洵属疎失。《辞海》(修订本)竹部: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礼记·檀弓上》:“华而(耳完),大夫之箦与?”亦泛指  相似文献   

10.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11.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汉字,基本属表意文字,一个字往往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其中(特别是古汉语中)也有些字,存在着多音的现象,并且由于读音的不同,这个字(词)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所谓“变一声,即易一义”(明袁子让《字学元元》)就是指的此种情况说的。这种一字多肯的现象,过去人们称之为“字音异读”、“别义异读”、“音随义转”或“破读”。  相似文献   

13.
一、释名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古称为嗟叹辞叹息辞等。《马氏文通》称“叹字”;严复《英文汉诂》称“叱叹字”。此外大同小异的名称尚多。“叹”在《说文》里有“歎,嘆”之分:“叹,吞叹也,从口叹声省。一曰太息也。”段玉裁注云:“歏近于喜,叹近于哀。故叹训吞叹,吞其叹而不能发。”又“一曰太息。”段注云:“此别一义。”但王筠则曰:“言吞  相似文献   

14.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15.
“衣”是人一天也不可不用的物资,但“衣”字的形体构造与其意义的关系,却是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以然的。“衣”,《说文》记录的小篆形体是“(?)”,上面是覆盖的片状物,下面是两个偎依在一起的人,故《说文》描述其形体构造是“像覆二人  相似文献   

16.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7.
“谐音”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释义的:“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由于谐音词语的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却不同,因此,用得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能产生各种修辞效果。我们发现,谐音与汉语修辞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它常常出现在一些辞格中。  相似文献   

18.
阳货之名,见于《论语》,然《左传》作阳虎,《孟子》则阳虎、阳货并见,至于诸子所引述、《史记》《汉书》所征录,皆作阳虎,与《论》《孟》异焉。历来注家多以“名虎字货”解之,其义晦而未明。据考证,货、虎古音相近,盖古人以音定字,往往二字通用,故古籍时而阳货、时而阳虎,而以“阳虎字货”者非也。  相似文献   

19.
《辞海》2416页给通假字下了个定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古人在行文的时候,有时随手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代替应写的乙字。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晨的“早”却写成了“蚤”。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人写了别字。何谓“同源字”?王力先生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它的特点是:“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一)“双鑑行窝”在何处?歙县富堨娑罗园附近有明代老屋两间,屋外有两水池,闻四十余年前此处尚有“溪山草堂”,今已倾圯,故“双鑑行窝”在歙县富堨。(二)唐寅《双鑑行窝》是否失传?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有此图真迹,故此图并未失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