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2.
<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两首古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点,我请学生做了以下准备:第一,通过上网和课外书籍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生齐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歌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有"情"字吗?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相似文献   

7.
<正>《古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组成。这两首诗皆为唐代诗人作品,表现的都是"送别"主题,采用的都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但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差异。鲁迅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何不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引导孩子在比较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四句教学为例,阐述了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进去”和“读出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教学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徐老师把打印好的教材发下来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一种新型的古诗教材,称之为“诗包文”,即把古诗内容演绎成一篇情节完整的散文,散文中有对古诗内容的描绘,有对时代背景的交待,而要教的古诗也穿插其中。听了这样的诗歌教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1.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2.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13.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15.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古诗是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效。学生无从体悟古诗教学中语言文学的魅力。要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感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浅谈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组合教学。  相似文献   

20.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