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形式中最利于发挥广播特点的一种形式,它是由文字叙述、现场音响和人物谈话三个要素构成的。录音报道可以充分利用现场音响真实感强、感染力强的特点,把新闻现场的动人情景和新闻人物的声音笑貌及时地、准确地传达给听众,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1982年中央台播出的录音报道《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  相似文献   

2.
邓涛 《新闻三昧》2008,(9):54-55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篇受读者欢迎的新闻,首先应体现在文约意深这个方面上,尤其是采写消息,就要给人留下一种“一目了然,简洁明快”之感,因为读者关注它,主要是看信息,这就有别于通讯、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的报道形式。前者重在凸现新闻的主要事实,故而以信息吸引读者;后者重在塑造典型,用生  相似文献   

4.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8,(16):81-84
记者:灾难的最先应答者 (作者:乔·海特<俄克拉荷马人>执行总编辑,分管特写版、调查报道等,是该报灾难报道小组组长) 你是否曾经第一个到达灾祸现场?你是否曾经把文字或摄影记者派往灾祸现场,而没有清楚地考虑后果?你不是特例.整个世界几乎都把记者看作灾祸惨剧和暴力行为的最先反应者,这包括新闻界对自然灾害,大的事故、恐怖袭击或是犯罪行为的报道.让记者知道如何防止自己和受害者遭受进一步伤害非常重要.对于新闻组织的领导层来说,关心那些为他们工作的人的福利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对于人物的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要如何塑造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呢?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叙述、还是从采访现场的细节和人物穿着的描写上都应十分注意。只有将人物细节描绘出来才能够给观众一个立体的人物报道,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理解此篇人物报道的意义何在。从人物的细微处入手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由表及里地表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6.
现场人物特写是新闻摄影中讴歌英雄模范人物最得力的表现形式。优秀的现场人物特写照片,对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鼓舞、激励作用。今年伊始,《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辟了《看今朝》人物专栏,全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开展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新闻人物摄影大赛,这将推进全国和我省现场人物特写摄影技艺的提高。现场人物特写的拍摄,要求作者仔细观察现场、研究现场,准确地把握现场环境,恰到  相似文献   

7.
做电视新闻.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物报道。让所报道的人物呼之欲出,与众不同,给受众留下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渴望做到的。但是,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要真正做到“千人千面”,不妨从人物的形象、语言、细节人手,来彰显人物个性,使人物报道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在人物通讯中,“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它,对于搞好人物通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何为人物通讯的根所谓人物通讯的根,就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对被报道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依据的把握和表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件人物通讯作品比作一棵树,作品中对所报道人物“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方面的表述,相当于树的枝干的话,那么对“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把握和表述,则相当于树的根。根据作者对人物根的处理方式,可将根分为“明根”和“潜根”。所谓“明  相似文献   

9.
在通讯写作中,有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作者从头到尾,都用第三人称叙述,没有人物对话,作品呆板乏味,没有一丝生气。要把通讯写活,把人物写活,就得注意描写人物的对话。因为人物对话,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性格和精神状态。几句话写得出色传神,就可以使人物须眉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报道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观众也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接受信息的,图像和声音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而电视新闻报道中加强同期声的运用,无疑是必要的。同期声,是指电视画面上出现的现场声音和人物的同步语言。 同期声的恰当运用可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电视新闻报道中恰当运用的同期声,把观众带人了所报道的现场,使观众不仅看到了现场实景,而且听到了真真切切的现场声和人物对话,在感受到报道现场气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的真实。例如,去年 11月 24日的烟台海…  相似文献   

11.
细节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胜过长篇的议论、大段的描写,尤其在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中。在写人物报道的新闻时,细节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披露一个人心底的秘密,同时也最能打动人;在写事件性新闻时.细节的描写也最能使事件的表述清晰明确,增强事件的逻辑性.让人看完后既能清楚明白地了解事件,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炼、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形象,传达出细致的精神的一种描写方法。鲁迅先生把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把白描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可使新闻作品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白描有“静态白描”和“动态白描”之分。静态白描就是抓住报道对象的环境、景象或人物身体的特征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去描写。  相似文献   

13.
我有这样的感觉,读《深情》犹如看电影中的一组分镜头,两位农村妇女在田野里“喷药”、“养蚕”的美好画面,清晰明快地浮现在眼前。我赞赏《深情》这篇人物通讯。短短三百八十字,就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领都体现了出来,如同上了一堂新闻业务“讲座”课。  相似文献   

14.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15.
<正>现场报道是一种鲜活、明快、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在目前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正成为电视的主流报道形式。出镜记者是观众在现场的一只眼,可以把观众带进画面,带进现场,一起看,一起听,才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刺激他们的神经。记者一旦出镜,就意味着自身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出境部分的专业表现直接影响到报道的效果。好的出镜为报道填色不少,而大失水准的出镜反而影响报道真实的感染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应具有超高的现场报道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报道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体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故事在电视中被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故事中,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朱瑛 《视听纵横》2009,(6):111-113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除了对人物的客观介绍外,让人物自身出来讲一讲,不仅能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使观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而且也能使报道的结构更加丰富,报道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因此,人物同期声作为人物类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所重视,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那么,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对于现场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广播记者应当切实提高现场播报能力以及新闻解说水平,以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对信息质量和现场感受的切身需求。首先,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题材。现场报道固然是一种鲜活、明快、听众喜闻乐听的报道方式,但却不一定适合一切新闻事件的报道,某些会议报道,现场感不强,  相似文献   

20.
姜依文 《新闻界》2000,(4):25-27
春来秋往 ,岁月匆匆。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如今已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