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对魏景初三年(239年)至正始年间(240—248年)倭邪马臺女王国与魏使节往还经过,以及女王国辖境自然风物与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记载颇详,是研究日本原始古代史的最早和最珍贵的文献史料。邪马臺为日语大和(读如yamdto)的对音,其国即在大和(今日本奈良县)一带,这在中国或日本,长期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释邪马臺国谓:“案今名邪摩推,音之讹也”。分明说邪马臺和邪摩推一样,都是大和的音译。同时,“日本书纪”作者在“神功纪”三十九年以后诸条引“魏志”有关邪马臺国及女王卑弥呼记事,显然也认为邪马臺国在大和。一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日本的国学者木居宣长著(“驭戎慨言”,始言卑弥呼只是九州一女酋。而邪马臺国,也被从大和搬到九州。此后,主张邪马臺在大和(大和说)  相似文献   

2.
1 上古时的日本列岛居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平安时代初期斋部广成编著的《古语拾遗》中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公元一世纪前后,日本人开始接触汉字。据出土文物证明,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品已传入日本,其中许多金石器物上,如铜镜、印章以及货币等,都有铭文。这些铭文虽然只是不成文的单个汉字,但这是日本人最初接触到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前叶汉文已经传到日本。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人中,保存有公元238年12月曹魏致日本邪马台国  相似文献   

3.
《魏志·倭人传》是研究日本早期历史最翔实的原始资料。本文通过对《魏略》佚文中关于《旧志》的记载和《魏志·倭人传》中“住七八十年”的分析研究,认为该传前四段的主要内容,即有关日本列岛各国的方位里程、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的记载出自《东观汉记·地理志》,其作者是伏无忌和蔡邕,它反映了二世纪初或者更早一些日本列岛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倪方六 《留学生》2014,(23):36-37
正在中国古代尤其隋唐时期,很多外国人都以来华留学为荣。最早一批外国留学生来自日本教育界认为,隋朝是中国古代开始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朝代。据《隋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记载,大业四年,隋文帝杨坚"派遣文体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倭国即今日本,当时的日本国王对裴世清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遣朝贡。"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亦即日本推古十六年,倭王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遣唐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为道事(翻译)的使团来到海西的中国,随同而来的还有高向玄理、南渊清安、僧曼等8名留  相似文献   

5.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一月,王金林同志的新著《古代的日本——以邪马台国为中心》(日文版)(以下简称王著)在日本出版了。近年来,随着国内日本史研究的深入,不断有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学者的著作与论文被翻译或被介绍到日本,但足,以中国学者的名义直接在日本出版专著,这在战后还是第一次,因此,格外引人注意。日本《朝日新闻》分别于2月1日晚刊、2月10日读书专栏发表文章,评介了这本著作,赞誉该书作者“广泛地吸收了日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笔者幸获此书,得以通览,深为该书的独到见解所吸引,我认为,王著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俞辛焞用日文馔写的《九一八事变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一书,于1986年9月由日本东方书店出版。这是继王金林著《日本古代史——以邪马台国为中心》一书在日本出版后,中国日本史学者解放以来在日本出版的第二部史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在日本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普遍重视,标志着我国的日本史研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该书共42万字,除“序论”外,由10章构成。前3章主要阐述“九一八事变”前的所谓“战前外交”,第4章至第8章阐述“战时外交”,第9、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的往来渊源流长。中国的古代史册中,从《三国志·倭人传》到《晋书·四夷列传》,都有关于中日两国古代交往比较详细的记载。然而,自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的约150年时间里,中国的史书中却找不到日本倭国来朝的记载。究其原因,也许是晋朝长期战乱不已,朝廷档案或失散民间,或毁于战火,后人编纂晋史已无从察考当时的中日关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加强了同倭的联系,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交往,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本文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做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仅就古代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三国时,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文献通考》卷324记载说: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南…  相似文献   

14.
一、日本弱智教育简史 日本弱智儿童在古代社会饱受着和西方各国一样受遗弃嘲笑的苦难。由于残酷的生存竞争,弱智儿大都被遗弃。据日本八世纪的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二神所生之子,由于三岁还不能站立、智力低下而被抛入水中。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日本弱智儿童的历史实际是血泪写成的苦难史。1860年,日本向美国派一使节团,使节团参观到了众多的特殊学校,回国后对在美的见闻广为宣传。美国对弱智儿童的做法在日本影响很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仿照美国办起了收留弱智儿的机构。1891年…  相似文献   

15.
1982年7月30日至8月6日,中国日本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在沈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到会的同志一致对日本文部省利用教科书篡改侵华史的行为表示义愤,并通过决议谴责这种行为。会上,按五个分组会分别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日本古代、中世史分会 1.关于邪马台国的社会性质。有以下几种见解:(1)是具有深刻阶级对立和较为完备的统治机器的国家;(2)是国家的雏型;(3)正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应属于部落联盟。持这种见解的同志认为,尽管当时的日本出现了军队,但不一定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集体墓葬恰恰是氏族社会存在的标志。主张邪马台国是阶级社会的同志,在“下户”  相似文献   

16.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17.
《古事记》国生神话中,“天比登都柱”并非随意为之的命名,而有其深刻的涵义和意图。综合考察上古日本文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并与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淮南子》《三五历纪》等进行比较,可知“天比登都柱”是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它折射出日本神话平行世界观中对大陆的定位和认知,为我们探索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日本传》中的天皇谱系并非来源于《日本书纪》,而是由日僧俞然献于宋太宗的《王年代纪》剪裁、加工而来。《新唐书》和《宋史》在转录《王年代纪》时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讹误,但恰恰是这些讹误之处为明确三者间的继承关系提供了证据。学者们往往试图从比《新唐书》更早的史料中去寻找天皇谱系的史源,却忽略了这一史源在后代所撰的《宋史》中保存得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9.
公元 2 6 3年曹魏大举南下伐蜀 ,蜀国匆忙调兵遣将 ,派廖化与张翼、董厥分别增援沓中和阳安关口等战略要地。《资治通鉴》卷 78对此事记载如下 :汉人闻魏兵且至 ,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 ,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翼、厥北至阴平 ,闻诸葛绪将向建威 ,留住月余待之…… (姜维 )退趣白水 ,遇廖化、张翼、董厥等 ,合兵守剑阁以拒会。但是《三国志》卷 4 4《蜀书·姜维传》的记载却有所不同 :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 ,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 ,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 ,故住待之…  相似文献   

20.
古代大陆移民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有许多中国人、朝鲜人移居日本,经长期繁衍,融合成为日本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史书中称这些人为“归化人”。一大陆移民的数置由于史料不足,我们无从得知古代日本大陆移民的详细数字,只能据零星记载窥其一斑。《日本书纪》的“应神纪”记载:公元三世纪时,自称是秦始皇后裔的弓月君率领127县的百姓“归化”,“汉人”的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