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价值目标的现实追求和理想选择,同时,“天人关系”强调天与人相统一、和谐的一面,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西方以主客两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已暴露其局限性和不足。而与西方机械论根本不同的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儒家思想中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神秘主义又使得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起相互补充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维度都有特定内涵,“天”、“人”、“合”的所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天人合一”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在生态视域中发现其与西方文化的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现世意义,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是西方最早系统阐述道德教育的思想家.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达到个人和国家的正义与和谐,培养哲学王;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元德";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强调依据天赋、循序渐进、全面渗透、环境营造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相通、万物一体和天人之合。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敬畏教育、仁爱教育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作为政治合法性理念的"天人合一"思想,常被统治者视为"法天而治"、"敬德保民"的"仁民"政治路线。倘若统治者无道无德无心无能保民,便实质上丧失了继续统治的权利。这一思想尽管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思诸多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许衡作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儒,针对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状况,提出了以"天人和谐"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即"仁为四德之长"、"中庸理论"和"治生学说".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0,(2):59-62
建构君子人格是儒家经典《中庸》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君子的人格有一套依据,其依据为天地精神。《中庸》不仅呈现了天与地的双重特性——自然性与精神性;还呈现了天地的内在精神:天人合一的世界原则、行动的理性原则、主体精神的内敛谦卑原则、仁爱的及物原则。多重内涵的天地精神不仅是《中庸》思想的重点,也是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中、伦理信念以及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6.
论天人合一     
个人生命应与宇宙生命取得本质上的融合无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强不息,孔子提倡仁义与礼乐,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孟子进一步发挥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把仁义礼智信看成做人的根本。中国入的最高道德是学做圣贤,理想的实现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连着入、事和天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与调和;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先正德,然后才可以谈利用与厚生。  相似文献   

17.
在王船山哲学中,情被把捉为天人之“际”。情者,性感于物而动。情-感在把性(此在)带入情境的同时,也已经把相感之物带入情境。情-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这一最原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作为一个典型物象与人生世事紧密结合,其精神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月亮意象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学的精神,充分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蕴,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从自然,神性、人伦等方面论述了天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他的一种独特的定宙模式。在这一定宙中,天、人乃至万物都是同源同类,它们以气中为中介,人循在应人事,相互感应,形成了从天地自然到人伦世事的一个完整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