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的春节,在央视8频道,《武林外传》几乎是在悄无声息中开播的电视剧,第一天的收视率只有1.95%,第二天就已攀升到4.26%,超过了去年央视收视率最高的《京华烟云》同期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2.
郭倩汝 《新闻世界》2009,(2):106-107
一间小客栈,几个小人物,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武打特效——《武林外传》这部时尚搞笑的“异类武侠剧”奇迹般地在2006年掀起了一股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讨论热潮。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中,2007年新春《武林外传》再次创造收视奇迹。2008年继续在各地方台热播。  相似文献   

3.
胡丽霞 《青年记者》2007,(18):54-55
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一部不被看好的室内剧却在中国影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80集古装电视剧《武林外传》在央视8套播出,不仅创造了9.7%的高收视率,而且该剧的大结局在除夕晚上PK春晚,更是爆出了电视剧播放以来少有的冷门。对于《武林外传》的意外成功,人们众说纷纭。赞成的人认为该剧绝了!反对者则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把现代娱乐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双方都不能忽视的就是,《武林外传》的巨大成功,就是那些批评者们也是边看边骂,边骂边看。人们为何对这部电视剧如此青睐?本文试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典影视剧为何在新剧层出不穷的今天仍保持着较高热度,分析经典影视剧如何成为万千网友的情感纽带。【方法】借助Python编写程序收集《武林外传》剧集的评论,利用LDA主题模型、情感词典识别分析用户讨论的焦点和展现的情感,探究数字时代经典影视剧评论中的情感激荡。【结果】研究发现除了讨论剧情和角色,表达收获的快乐、满足,观众更多地通过讨论追忆个体经验,将过去、现在、未来相连接,展现出怀旧、陪伴等独特的情感。【结论】对普通观众而言,以《武林外传》为代表的经典剧集已超越剧集本身,融入万千网友的日常生活,成为万千网友和时代的独特见证。  相似文献   

5.
李鸽 《东南传播》2012,(8):36-38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是指每一两集用单一线索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轻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喜剧模式。自1993年由英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中国情景喜剧已走过17年的历史。在这段岁月中,中国情景喜剧走过发展,走过繁荣,走过荆棘,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形式。纵观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仍然存着种种困境,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前景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6.
安然 《视听界》2007,(2):94-96
一.被颠覆的江湖 “江湖”一词,最初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也可以泛指三江五湖,由三江五湖进一步可以泛指天下四方。及至后来,“江湖”一词开始具有引中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似文献   

7.
杨岚 《新闻世界》2011,(4):40-42
1991年,《成长的烦恼》让中国电视观众见识到了全新的电视剧类型——室内情景喜剧。随后大同小异的故事背景和陈科乏味的人物设置都使情景喜剧黯然失色。直到近年来,《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的走红,本土室内情景剧终于在千折百回中,迎来了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王学立 《新闻爱好者》2010,(12):116-117
江西卫视黄金档热播的时尚达人搞笑剧《爱情公寓》一经播出,便获得好评如潮。究其原因,优秀的影视语言运用及演员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但该片搞笑又青春时尚的剧情、丰富的人物性格设置以及夸张而不做作的台词却是其区别于其他栏目剧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凸显《爱情公寓》独特的编剧艺术。  相似文献   

9.
美剧作为美国价值观与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本文以《摩登家庭》为例,综合分析美国情景喜剧在文化层面、内容层面、传播层面的优势与成功之处,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悦 《新闻世界》2013,(7):50-5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不再单纯的指实体的消费,而是由现实的、物质的满足转向一种心理的满足。以向偶像致敬,重现乐坛经典为宗旨的明星模仿秀节目《百变大咖秀》,凭借其对经典的消费,对怀旧情感的消费,对明星身体与性别的消费,给综艺娱乐节目带来一股新意,也给大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1.
赵雅兰 《视听》2016,(1):45-47
情景喜剧是电视艺术商业化的产物,代表了消费时代下的大众娱乐文化,具有以谐趣美为特征的美学价值和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基于流行艺术的分析视角,以《万万没想到》系列作为研究对象,进而论述网络情景喜剧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的通俗性、作品的娱乐性、商业化的价值;以及从内容、受众、媒介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情景喜剧流行的原因,以期为当下大众娱乐化的流行现象研究提供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一部由爱情公寓网站投拍的同名电视剧,在获得高收视的同时也令网站的品牌力大增。这部网络投拍的电视剧没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宣传攻势,但凭借充满网络特色的语言和借鉴自美剧《老友记》的经典桥段迅速走红,成为2009年电视剧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13.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金华 《声屏世界》2021,(5):127-128
《功夫熊猫》这一系列动画电影是美国导演马克·奥斯本、约翰·斯蒂文森执导动作加喜剧有关于宣传弘扬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电影.文章结合全球化大背景,将中国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以《功夫熊猫1》和《功夫熊猫2》在视觉形象消费层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2,(23):45-46
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为人们理解消费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网络消费日趋盛行的现代,网络消费时代和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时代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消费社会》的中心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消费?它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对于物的分析,解释了什么是物与物的生产;二是人们消费物的原因。透过研究,它发现消费已经控制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被异化了,社会成了消费社会和符号社会。它对于广告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刻揭示了大众媒介与广告配合背后的无意识劝诱。  相似文献   

17.
樊怡君 《今传媒》2020,(2):111-112
本文采用调查法探讨了《爱情保卫战》节目的特点,探讨该节目对众多正在转型中的情感类节目的借鉴意义,查找了情感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改进方法:情感类节目应坚持尊重隐私和弘扬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打造突破同质化重围,注重多元化、多维度与创新性,把握媒介融合大势与新媒体传播对接,从而着力解决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悲情叙事、窥私严重等问题。情感类节目是各类节目研究中相对冷门的领域,本文的切入点较为新颖,同时通过分析趋势、特点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视域下,产品的被消费,乃是以"美"的被消费为重要前提.这一点,在电视广告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电视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或服务要想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同,必须首先要将广告之物在画面上、语言上、音效上等方方面面都力求精致、美妙,从而引起关注,让其产生兴趣,最后实现消费.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美被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视觉消费、符号消费、意义消费、欲望消费这四个逐步深入的关系层次.  相似文献   

19.
钱含星  钟晓萱 《视听》2022,(10):39-43
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观众在电影消费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兼具主流价值观和商业逻辑的新主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黑马,关键在于其能够较好地把握和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以《长津湖》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就通过生产“奇观视觉”“家国情怀”以及“社会区隔”等特质符号,引导且满足了观众的符号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