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8,(3):61-67
智能手机的出现与进化,改变了自拍图像的拍摄、观看、处理方式,使得自拍由"平庸图像"转化为"视觉奇观"成为可能。在"呈现"自拍景观之时,自我的身体图像具有审美、叙事、交际等功能。而在对景观的"凝视"与"消费"之中,自拍图像的功能逐渐被异化,进而自拍实践沦为景观资本赖以压榨的数字劳动。面对自拍景观的权力宰制,个体可以将自拍图像作为图像政治的工具,以期通过自拍实践实现自我赋权,进而促进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认同,呈现主体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林瑶 《东南传播》2018,(6):70-7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观看、拍摄及处理照片的方式;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为照片分享提供平台,照片处理软件使照片从普通到"景观"成为可能,但是现实与自拍照的"虚拟自我"的分化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本文对景观自拍的异化现象做了陈述,认为自拍照片的增殖源于呈现自拍照片的同质化,使自拍的能动性被压制,缺乏创新;其次,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成因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用户心理、自我表演及意见领袖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提出了两点纠偏策略,认为应从提升媒介素养及意见领袖的准入标准入手,构建和谐自拍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思想解放和传媒技术的发展,自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文章采取正反透视的写作思路,以绘画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两条路径,从自拍的发展脉络、自拍的社交展演以及自拍的文化形态、商业化表达等方面探析了自拍背后的权力转移和文化意涵。文章提出,作为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表征,自拍虽然使个体获得了巨大的个人权力和表达自由,但在消费社会,自拍同样存在被商业利益绑架、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以及个体权力被滥用的风险,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4.
郭肖 《东南传播》2015,(6):51-53
自媒体时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现象在广大网民中蔓延开来,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传播者,当自拍邂逅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它承载着网民全新的表达内心和展示自我的方式。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下,解读网络自拍的大众心理,主要以女性为主,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沈玉秋 《新闻世界》2013,(7):340-3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在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媒介批判中延伸。他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异化问题已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异化,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被生产工具、技术机器所奴役,为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娱乐所消遣,实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泛异化时代。  相似文献   

6.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表演的场所,为了进行印象管理与控制,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理想化自我、展示精致化生活同时结交好友,形成了一种“美图的堆砌”。本文从景观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切入,分析景观造就的自我分离、社会关系的分离以及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微信朋友圈美图的呈现情况以及该前台区域形成的伪真实、伪关系和伪意识。在景观社会下,一切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制造景观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操纵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两本书将人们的视野由马克思的商品社会引入更加异化的景观社会,前一本书对景观社会进行了宏观的思辨分析,后一本书则以激进的批评方式告知人们一点:景观社会的触角已经伸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消极影响也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认知与思考的能力;但两本书均未对"少数人"是如何构建景观社会的问题进行微观分析。本文则是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依据叙述者、叙述功能、叙述接受者的闭合脉络分析媒介景观的构建,以期清楚的知道景观社会如何与现实社会分离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王国。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不断加速的社会情境,时间异化已成为当代人的普遍感知,时间的稀缺性问题也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时间社会学视角,以钉钉App中的“已读”功能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探讨“已读”技术背后资本的时间政治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劳动者的时间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资本会借用“已读”的监控、联结、提速作用,对劳动者的休闲时间进行序时重置、再同步化以及效率复刻,致使休闲时间发生异化,包括属性上的异己化以及感知体验上的“去时间化”,这被体验为时间剥夺、时间抽离以及时间恐慌。在此过程中,劳动者会摸索出一套捍卫自由时间的“潜隐剧本”,但这些策略只是基于妥协基础上的行为应对,劳动者依旧在时间争夺战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工作/休闲”时间异化程度的差异性,旨在为“时间异化”批判理论的优化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吕萍 《新闻世界》2010,(8):196-198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从"异化"与"技术理性"这对概念入手,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状况进行了抨击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静 《当代传播》2007,(5):64-65
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野中关于大众传媒所生产的"大众文化"对社会、对人所造成的负影响的一个概念.本文从异化这个批判的角度对新媒介发展(主要以新媒介的主体互联网为例)给人所带来的负影响做一番探讨,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对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使人成为过度依赖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加速社会中的"单面人"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景观"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德波提出,他从批判的角度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解读为"景观社会"。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凯尔纳发展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媒介景观"的概念。本研究以媒介演变的视角对美国大选中的景观呈现进行了回顾。通过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同时代美国大选报道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而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2016年美国大选中出现的新现象。从重视理性到诉诸个性,从严谨稳重到高调发言,从精英操控到民意分权,从新闻主导到舆情反转,新媒体颠覆了美国新闻业一直以来举重若轻的影响力。新当选人高调地同主流传统媒体对抗,显示出新媒体背后强大的民意与号召力,一个走向开放的公共领域似乎正在形成。而在这背后,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剖析。首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自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技术革新、人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心理诉求等方面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从隐私暴露、色情化倾向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通过不断引导来推动网络自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17.
韩芸婷 《东南传播》2016,(10):72-75
微信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自拍"现象也时下流行,"自拍族"的自我展现、谋求互动等心理需求为人们探究和热议,而看图者这一群体却得到鲜少关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看图者作为"朋友圈自拍"的受众,其具有主动选择权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传播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传播的终端。本文基于受众本位意识论,运用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力图发现"朋友圈自拍"对看图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颜值"、发图频率、照片类型等因素对观图情绪和社交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伟 《东南传播》2012,(11):105-106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景观越来越日常的社会里。日常生活变的景观化之后,本来负责为大众制造景观的电视媒体只能在日常的景观化基础上更加的景观化,想要在景观中获得一席之地,电视所要做的只能是在景观之上更上一层,为大众展示奇观。本文就在景观社会的概念下对电视奇观之一的真人秀做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拍(selfie)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消费者用以展現自我的潮流。本研究以Ajzen(198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并且加入自我概念予以延伸,进而探讨消费者的自拍行为。本研究收集了202份消费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拍态度、主观规范会对自拍意向产生正向影响,而自拍意向会对自拍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主观我、社会我以及理想我皆会对自拍态度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研究进一步讨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研究与营销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