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世真 《视听》2021,(4):58-59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采用原生态的视听语言、多线交叉的叙事方法、朴实生动的人物塑造等手法,通过对农村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以及对村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深度挖掘,引发受众对农村社会及农民生活现状的思考,体现出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靖 《视听》2016,(11):65-66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展现杓峪村"乡景"的变化,采用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塑造了朴实、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影片折射出的农村社会公共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乔延  王金礼 《新闻前哨》2022,(23):24-26
近年来,本土文化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它们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是对内建构集体身份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美术里的中国》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电视纪录片节目,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其节目策划以作品为中心、以故事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声像布置则以作品和人物的互文、实景和动画的融合、音效和解说的配合为主,让观众获得极具文化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有效促进作品背后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陈晓 《新闻世界》2014,(2):169-171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讲述建党90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阐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非常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笔者重忆《信仰》,从其主题的选择、文本解读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其传播价值,望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孙晖 《新闻战线》2022,(5):110-112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创作的背景和出发点,也是其视角格局的基点。《稻乡澎湃》扎根乡土,取材地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和乡土性,以真实为底色、纪实性叙事为主要手法、人物塑造为核心,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极具风土人情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相似文献   

6.
冯笑 《视听》2023,(9):6-9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作为极具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的影像形式,在新时代的创作需求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传播态势。其中,人民日报社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生动勾勒出传承与超越的乡村图景,着力塑造碰撞与变革的乡民形象,通过个体影像共筑社会记忆,借助冲突叙事还原跌宕情节,既对脱贫成果进行可视呈现,也给攻坚进程赋予人文关怀,为此后同类题材纪录片丰富观照视角、提炼内涵价值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王鹏 《今传媒》2012,(10):78-79
从大的趋势来看,中国影视业已经迎来了纪录片的春天,但地方台纪录片由于重理性思辨,轻人文关怀,绝大多数纪录片栏目出现尴尬的生存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地方台纪录片必须树立全新的创作理念,关照这个时代人的基本思想,以平民的视角、平实的内容、平和的语言,让节目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彰显出来。要用最新的纪录片创作理念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节目生产的全过程,要以观众为本,与之建立起平等对话与双向交流的关系。才能在纪录片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穆磊 《今传媒》2014,(3):72-74
晚间档的黄金时段,大部分卫星频道会选择播出影视剧,但凤凰卫视却把重心放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上,看似出人意料,可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除了凤凰卫视独特的受众群定位之外,频道内地覆盖率、政策和版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也是使凤凰卫视做出这样一种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个看似无奈的选择却带来了令人惊奇的成功——不仅吸引了较有文化品位、注重选择节目品质的中年受众群,同时也带来不错的广告收益。这为国内媒体在黄金时段的节目运作模式和内容定位,开辟了另一片值得探究的新大陆。本文以《我的中国心》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背景、栏目运作方式、经营理念、受众定位、题材选择等方面,从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入手,对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解读,希望能对国内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部优秀的农村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是纪录片业界一直关注的热点。文章以纪录片《拉林河畔》和《乡村里的中国》为例,重点探讨了纪录片在主题立意上所应具备的人文与内涵、矛盾冲突的意义、正能量与批判精神的辩证统一等多方面议题,充分论证了主题的精神内核与内容选择对此类纪录片创作的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蒋晶 《出版广角》2018,(4):70-72
随着影视媒体的迅速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效应日益显著,尤其是以纪实为核心的民俗类纪录片,为世界各国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章以BBC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为例, 探讨民俗纪录片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穆磊 《报刊之友》2014,(3):72-74
晚间档的黄金时段,大部分卫星频道会选择播出影视剧,但凤凰卫视却把重心放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上,看似出人意料,可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除了凤凰卫视独特的受众群定位之外,频道内地覆盖率、政策和版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也是使凤凰卫视做出这样一种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个看似无奈的选择却带来了令人惊奇的成功--不仅吸引了较有文化品位、注重选择节目品质的中年受众群,同时也带来不错的广告收益。这为国内媒体在黄金时段的节目运作模式和内容定位,开辟了另一片值得探究的新大陆。本文以《我的中国心》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背景、栏目运作方式、经营理念、受众定位、题材选择等方面,从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入手,对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解读,希望能对国内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吕腾 《视听》2021,(5):43-44
纪录片《大地情书》通过对农村现实和现代生活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东北地区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命运抉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呈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与消费主义势头愈演愈烈,怀旧与乡愁不再是一种个体情感体验,已经逐步上升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精神支柱和心理状态.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纪录片《大地情书》以家庭...  相似文献   

14.
王蓉 《东南传播》2014,(8):100-101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以《西藏一年》为例子,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时下热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为中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进行定义,并且提出坚持亲民路线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纪录片亲民化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我国电视纪录片播出44.67万小时,比2017年(35.10万小时)增加9.57万小时,同比增长27.26%;纪录片国内投资额23.77亿元,比2017年(17.42亿元)增长36.45%.①国家政策与资金亦极大地推动了国产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一大批反映时代面貌、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纪录片纷纷涌现.  相似文献   

18.
许小周  施瑀 《视听》2022,(10):135-138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基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传达着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其本身也肩负着中国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重任。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瓜熟蒂落》聚焦新房舍、新农民、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勾勒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画卷。该纪录片聚焦农民视角,紧贴农村真实生活,展现乡村脱贫后最真实的振兴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产生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韦茹萍 《视听》2022,(4):136-138
随着影像技术和艺术理念的不断发展,历史题材历史纪录片作为架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成为承载中国历史文化、展现艺术美学和提升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纪录片是跨越时间、空间的媒介形态,如一部影像史书,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使命.在当下多元化的世界历史文化格局中,纪录片《中国》扎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形成了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陈章玮  邓博文 《视听》2022,(9):135-137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围绕该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创作如火如荼。乡村纪录片是记录乡村振兴历程的重要方式之一,激活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纪录片《瓜熟蒂落》在叙事方式上利用“蹲守式拍摄”聚焦农村农民,呈现了真实鲜活的乡村故事;在视听语言上力图塑造群体认同,从宏大叙事转为微观描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呈现了一部乡村发展建设历史进程的影像志。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瓜熟蒂落》挖掘了讲述乡村故事的新角度,也为更多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