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手机依赖、自我接纳和情绪智力三个量表为研究工具,568名在校高职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手机依赖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高职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5.88%;(2)手机依赖与自我接纳、情绪智力之间呈显性负相关关系;(3)自我接纳直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且通过情绪智力间接影响手机依赖,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42%。结论,解决高职生手机依赖问题,要重视自我接纳的提升和情绪智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个体因素、生态因素的单独影响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使用网络最便捷的工具,而高职生是手机用户当中的一大群体,手机可以给高职生带来诸多便利,如网购、聊天、学习、工作、观看各种娱乐节目等,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从高职生手机依赖危害、原因出发,探讨能够改善高职生手机依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耀秀  王传旭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09-210,212
文章从手机依赖会影响新陈代谢、影响视力、影响良好学风形成、影响深度思考能力的形成四个方面探讨了手机依赖对’00后高职生的危害,并从建立常规化的手机依赖预防体系、构建动态化的手机依赖预警体系、开展多元化的手机依赖干预体系、形成温情化的手机依赖支持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应对’00后高职生手机依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过度使用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90后"高职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影响了他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33.91%的"90"后高职生有手机依赖倾向,2.87%的高职生有手机依赖症。通过访谈的方式,进一步调查高职生手机依赖产生的根源,并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教育和引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对江苏省600名高职生的情绪智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情绪智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部分高职生情绪智力水平较低;在内部各因素上,高职生情绪智力水平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中感知情绪发展水平最低;高职生运用情绪的个体差异较大,其外显情绪智力高于内隐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合理引导高职生的认知情绪和自我情绪,促进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8.
随着4G网络的推广和智能手机功能的完善,阅读行为越来越被数字化、移动化的手机阅读所取代,手机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受到高职大学生青睐。以地处南昌的两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从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间地点、阅读满意度几方面进行调查,发现高职生手机阅读中存在娱乐化倾向,缺乏深度阅读、阅读时间地点碎片化、手机阅读依赖以及影响身体健康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引导手机阅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满足高职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了解其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及心理成因。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2.14%,与孤独感成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负相关,手机依赖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付敏 《林区教学》2020,(1):114-117
手机依赖作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业效率等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高职高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及手机依赖访谈问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高职高专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整体处于正常水平,手机依赖行为在性别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结合访谈,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学生个体对自我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把握和调节。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认知管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行为管理等方面。本文对高职生自我管理的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对影响策略选择及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以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手机依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手机依赖的概念有从医学角度出发的,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还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从众心理、娱乐需求、情绪情感因素以及发展需要等。至于手机依赖的干预,则缺乏切实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手机依赖问卷筛选出27名手机依赖者(实验组)与27名非手机依赖者(控制组)为被试,以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与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结果发现:(1)方差分析结果上,手机依赖组对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网络线索词与中性词,非手机依赖组未表现出差异;(2)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均未出现差异.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以14名具有手机依赖症状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的7名被试进行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控制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在干预前、干预后以及3个月后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干预后以及追踪测查中,其失控性、戒断性、低效性及手机依赖总分显著均低于干预前水平;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失控性、戒断性、低效性及手机依赖总分在后测中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达15.2%,男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手机依赖高于初中生.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中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积极地合理化解释呈显著负相关,与人格中的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呈正相关,而与道德感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16.
学习倦怠问题是高职生在校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业情绪等问题对高职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对高职院校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高职生在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效能等方面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段海丹  汪滢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108-113
为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问卷与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及PROCEESS插件和Amo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无聊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并且会通过手机依赖间接导致隐性逃课现象的增加.建议未来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干预中,除了改善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因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无聊感,还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科学管理:根据需要,既可提倡无手机课堂,也可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功能,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以减少、消解隐性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视觉表象清晰度问卷、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对152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和自我价值感,视觉表象清晰度、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价值感;(2)视觉表象与自我价值感在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情绪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手机依赖通过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以及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社会情绪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生具有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情绪自控能力较弱、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心理特点,这使其对班主任的心理依赖程度要高于其他大学生.那么高职生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他们对班主任的心理需求如何?值得探讨.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青海省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为抽样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高职设置班主任的必要性、学生期待的班主任素质、作用等方面,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61份,有效回收率为93.05%.  相似文献   

20.
赵兔巧 《林区教学》2014,(12):122-123
智能手机是新一代网络媒体,它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在高职院校迅速普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设计调查量表,调查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对手机用途、手机使用方式、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自我认知进行客观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