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在受众中引发了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2.
王春阳  周烨然 《今传媒》2016,(5):104-105
当代都市婚恋剧的叙事主题与时代的结构变迁密不可分.受韩国和台湾偶像剧影响,给人阳光般温暖的“暖男”大行其道.为满足女性观众内心的观看诉求,“暖男”形象开始在都市婚恋剧中滋生繁衍,这一符号化人物形象便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性别是构的理论,对“暖男”形象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促进两性关系更加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视阈下,全新的性别话语不断生产,"女汉子"与"暖男"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对天涯社区和微博上有关"女汉子"和"暖男"的文本进行解读并对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加以分析后,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性别话语解构了传统的性别气质,多元化的性别气质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抵抗。但是,新的性别话语又难免受到传统话语的束缚,加之消费社会的介入,又重构了刻板的性别气质。要突破这种情况,需要制造"性别麻烦",以多元化的性别话语冲击固有的性别气质,从而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时代,身体美学与消费主义的耦合使得身体既是消费对象也是消费主体,性别异化现象是身体审美过度消费的结果。当正常的身体审美不再能引起观众审美惊奇时,影视剧中便出现了一批性别错位的类型人物,这些以小沈阳、李玉刚等人为代表的性别异化现象,既是身体过度消费在影视剧中的集中反映,又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孙琳 《声屏世界》2021,(2):54-55
"凝视"是携带着权力意志的一种观看方式,且总与性别身份联系在一起.在男权意识下,男性对女性的单向性凝视长期存在,影视文本呈现给消费者的一般是男性的凝视.但女性就性别身份和地位的抗争一直持续不断,消费文化下女性的反凝视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尽管男女两性存在彼此凝视,但女性只是部分实现了对男性的反观,当代影视剧对女性意识的表层...  相似文献   

6.
作为2014年年度热词之一,暖男数度引发舆论热潮。这不仅体现出公众的兴趣所在,更反映了我国的社会现实。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女性主义文化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媒介建构的暖男形象,认为暖男这一媒介现象,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话语权的提升,男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部分男性对女性的需求与期待不适应,以及我国文化模式有向女性主义文化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亮 《兰台世界》2016,(16):139-141
《西游记》的故事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通过移植式改编、取材式改编及演义式改编三种形式呈现出来,而在改编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不仅将其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呈现出来,而且在原著中寻找线索,探析了孙悟空通过《心经》来降服"心猿",同时兼任修行者和修行导师的角色,还原和归本了"孙悟空"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影视剧中通常是由两位男女主角的爱恨情仇贯穿主线,并且往往能够成为热议的焦点,也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相比之下"男二号"的影响力虽不及男一号,但其标准化的视觉形象本身富有生物性诱惑,它强词夺理、先声夺人。多金、高挑、冷静、专一等这些标签赋予同一人身上,给观众带来的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外,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满足与占有。而在形象的"敞开"中,同时"遮蔽"了传播者、创作者和受众各自的欲望和社会景观。  相似文献   

9.
艺术根子上就是怀旧的,而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的怀旧特征越来越强烈,成为了一股潮流。怀旧不但是个人的情结,也是集体的体验。怀旧情结来源于现代人的认同危机,同时也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增强了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感。青春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怀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到怀旧现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守护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影视剧中不乏镜子的身影。其中,既有开创性的美学探索,又有模仿重复的粗制滥用,且集中于镜子的某一种功能。比如镜子的碎裂,表示内心矛盾的剧烈、人物关系的紧张冲突和希望的破灭,这是镜子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2.
"剩女"如今已成为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框架分析理论,选取了中国三份不同都市类报纸中剩女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中国三份都市类晚报对"剩女"这一群体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3.
季兴帅 《青年记者》2009,(16):38-39
近年来,方言成为影视对话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诸多影视名著大量运用方言复现原生态。《疯狂的石头》里郭涛的重庆话、《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北京话、《没事偷着乐》里冯巩的天津话、《疯狂的赛车》里黄渤的青岛话,来自四面八方的方言在大银幕上营造了听觉乐趣。  相似文献   

14.
冷凇  张丽平 《声屏世界》2011,(12):43-45
当日剧、韩剧、“翻拍剧”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穿越剧”又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当代中国的影视荧屏。近几年,观众对“穿越”影视剧的热情只增未减。造就了一大批“穿越迷”。2010年1月,美国科幻穿越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成为内地票房最高的影片。今年上映的美国“穿越”电影《源代码》尽管在宣传和上映档期上均不占优势,但一经上映,便胜过了国内其他类型的电影,把持着票房的冠军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分析纳粹德国制作的党代会宣传片《意志的胜利》,从影片的美学观念、主题诉求策略、视听方案,编辑手段等角度分析政治美学的本质就是运用崇高的观念、庄严的仪式、富有魅力的领袖来建构主宰/奴役的二元美学,进行政治传播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大多数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像各级作协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一样,各级妇联也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这就是今天大部分女性刊物的前身。妇联这种特殊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女性的弱势地位,它像三八妇女节一样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提醒,是一个性别意味很强的标志性符号,这种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带进了女性刊物的叙事想象。  相似文献   

17.
张文东  姜翼飞 《现代传播》2022,(11):98-103+111
成熟的主旋律电影应当是思想引领与大众传播的有机统一,不仅要“化大众”,还要“大众化”,新世纪主旋律电影便是在此意义上,以中国本土美学结构为艺术根脉,在素材上着意于对集体记忆的重构和对现实焦点的化用,在叙事上承续了古典小说的传奇叙事传统,在人物上围绕“兼济”思想塑造了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群像,在感知方式上基于传统诗性美学构建主客相融的对话机制,依托这一系列“本土化”美学建构,实现了从“讲中国好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8.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19.
进入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的标签,迅速在网络蹿红。  相似文献   

20.
王燕 《现代视听》2015,(2):72-74
电视剧因其独特的性别叙事特性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都市婚恋剧中更是呈现了为女性打造,被女性观看的新倾向。本文拟从近年来的都市婚恋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风格的转变来探析其性别叙事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