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09-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列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财政投入规模偏小,分担成本比例偏低;家庭支付能力差异巨大,分担比例偏高;社会分担能力偏弱。应当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强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提高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偿、鼓励社会向学前教育捐资助学等途径,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学前教育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家庭作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三大主体之一,其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实需求关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合理性。通过调查与分析5 812名公办幼儿园家长对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分担公办学前教育成本的次序期望、比例期望、方式期望等,发现在公众理性与现实压力的博弈下、社会结构与个体选择的互构中,呈现出政府为主家庭为辅、减费升贴、增加学位的总体期望和农村家庭期待成本转嫁于社会分担、不同学历家长对三方期待差异显著等群体需求的特征。为此,应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以积极歧视促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建立政府间事财匹配分担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政府分担部分存在不公平问题;政府的投入重幼儿园硬件建设,轻幼儿园软件建设,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对已投入的资金未给予充分的监督指导,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为此,研究者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建构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模式,必须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成本应当由社会分担,目前还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在操作中必须按照"准公共产品"的要求妥善处理公办园改革与民办园发展、硬件建设与软实力提升、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将2000~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与2010年前后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联系起来分析发现,我国学前教育成本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分担正在经历由主导责任“错位”向主导责任“回归”转变的历史发展阶段.“错位”表现为政府责任转嫁,家庭投入过高、政府投入过低、社会投入长期不足.“回归”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受各种相关政策出台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影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主导责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文章结合湖北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现状与问题,从各级政府责任如何明确与划分、学前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的核定、家庭政府社会分担的比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前教育投入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合理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国12个省市2358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总体特征一是各地区均存在横向分担结构失衡问题,表现为家庭分担为主,政府分担为辅,社会力量缺失;二是地区间差异显著,存在“两极化”和“中部凹陷”现象.各级政府仍需加大财政投入总量,合理统筹、重点投入,重视质量监控,以促进各地区学前教育保质保量、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供给不足,学前教育需要探索新的供给制度。学前教育供给改革应该借鉴公共管理学的"合作-收益"理论,以政府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为基础,从而构建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学前教育多元合作供给模式需要坚持普及优先、费用合理分担、政府公共财政主导的原则,这将有助于政府、家庭和社会成本的节约和收益的共享,同时旨在实现学前教育产品的增量发展,契合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安吉县目前的幼儿园办园成本和政府分担比例为参照标准,论文通过测算三种不同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所需的财政投入规模,考察了它们各自的现实可行性.结果表明,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要求的财政投入规模最大;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成本分担比例构建"三为主"模式,政府投入增量最低;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略高于"三为主"模式.论文建议要完成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选择从构建"三为主"学前教育体系入手,逐步实施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到最后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鄂政办发〔2011〕60号)也明确了湖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构建起符合湖北省实际的合理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为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深入剖析了湖北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情况、现有政策,并从基本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成本标准核算、收费标准制定以及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方面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建立政府为主体,家庭、 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三者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良好运作的关键在于分担比例的合理程度.其一,政府为主体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到总教育投入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良好的国情,学前教育投资应以政府为主,分担比例逐步提升至占学前教育平均成本的40%甚至50%以上,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和部分农村,该比例可以更高.其二,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总的来说,家庭承担的比重应不超过35%,这是国际公认的家庭可承受区间.其三,社会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目前,社会承担学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向幼儿园提供各种资助和捐赠;二是缴纳教育附加税;三是对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其中,教育附加税纳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成为政府财政拨款投入到了学前教育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这一原则。此后,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各地方政府初步建立起了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2014年,教育部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作为其年度工作重点。同年11月,三部委《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在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这四大任务中,再次强化了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田贞训 《职教论坛》2014,(10):42-46
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不容乐观,现行教育成本偏低,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其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不尽合理。通过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教育经费弹性系数、个人负担率及居民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及家庭分担比例过高,负担较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职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有待提高。我国高职在校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经费的个人负担率较高,支付能力不足。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企业的教育成本分担责任、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及学费资助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学生个人及家庭、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为重要主体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实现公平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5.
自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以来,全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逐步下降。同时,尽管大多数地区家庭成本分担水平下降,但地区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入努力程度均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对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有显著作用。第四,增加公办园供给对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公办园的供给策略。第五,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较重,东部和西部地区较轻的“中部隆起”现象,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彭俊英  马波 《早期教育》2012,(11):12-14
学前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纷纷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绝大多数省市均采用"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幼儿教育投入体制。通过对四川X县的调研,我们认为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幼儿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不适合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西...  相似文献   

17.
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政策目标。普惠性作为社会福利用语指"惠及人人"的社会福利国家供给方式,普惠性学前教育只有建立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内,才可能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基于中国的现实,我国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只能是适度普惠型学前教育国家供给,学前教育成本必须有国家、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在政策意蕴上,普惠性学前教育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政策的合法性,稳定的财政支持体系,国家供给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三省25县591所幼儿园调研数据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办学经费中的分担比例,并分析了在不同类型幼儿园机构之间政府财政投入的差异。研究发现,整体上地方政府分担比例低且不平衡:在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不同类型公办园之间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和财政投入有显著差异,同时讨论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公平的体制性根源和可能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认为对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将建设公办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作为政策目标的做法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分析目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本研究对公办幼儿园(以下简称“公办园”)家长缴费水平、缴费比例及缴费满意度等缴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呈现公办园家长缴费水平相对较低,家长缴费满意度较高,家长愿意承担适当的费用等特点.通过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等是完善家长成本分担机制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以PPP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保障因素是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应该遵循统筹兼顾、利益共赢原则,设计成本核算方式、分担主体与比率,以及支付方式等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政府、私人、家庭的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演绎普惠性幼儿园项目资金循环过程,并利用陕西省X市的实证数据测算保教费、财政补贴标准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比率等重要变量。研究表明PPP模式能够减轻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压力,"公建民营"与"民营公助"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方案。由此提出建议:加快PPP模式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统筹协调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与长效机制;明确教育成本分担类别、财政补贴方式、PPP合约期限等实施规则;多种方式拓展私人资本投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