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背景下精神赡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探讨精神赡养的心理学内涵,认为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精神赡养理论的依据,精神赡养应有孝文化基础。精神自养、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功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强化政府在政策、资金及引导上的作用,是解决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由于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社会伦理道德发生变化,我国的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逐渐突出,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和趋势。试图对我国精神赡养的概念加以确定,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比"旧法"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明确了精神赡养的内容,将赡养由子女的义务拓展为父母的权利,是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和完善。物质上的赡养、生活上的扶助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是家庭赡养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比较国外成熟养老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我国赡养制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的财政状况以及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决定了还需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试图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但是,家庭养老模式仍旧存在被扶养者的顺位、赡养人责任承担不明确,履行精神赡养义务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农村地区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能力,完善老年人赡养制度,激发子女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动力,注重养老政策与其他法律制度的结合,建立完备的新型农村养老制度支持体系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加速发展,空巢家庭的数目也持续上升,由此也给全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在法律上我们首先应该强化子女为父母的赡养义务,其次要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数据,从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诉求、社会参与意愿、养老服务偏好、幸福感取向为起点,采取青中老三个年龄层进行对比,并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职业特征为视角,探讨老年人精神诉求及精神照护问题。研究发现:精神服务诉求在老年服务需求中显露出来,老、中、青年龄层存在一定的差异,社区化社会服务在未来将成为主流;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职业特征等对城市居民精神赡养均具有影响。对此,有必要立足服务需求差异,厘析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发展和走向,构筑满足养老意愿和精神照护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由传统的单纯物质赡养,向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同步进行的高级阶段发展.这是老年人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古代流行着这样的赡养习俗:当儿子继承家庭的土地等财产的时候,要与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订立一份"赡养协议",说明赡养的各项细节及维护协议的措施方法。当父母没有得到适当照顾时,他们可以依据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以协议作为保障的同时,社区邻里也起着监督作用。赡养责任的承担与财产转移密切相关,以财产转移为赡养介质,谁继承谁赡养,谁赡养谁继承,无论继承人是谁。这种赡养方式,虽不尽合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但对于我国老人权益的保障和家庭赡养关系的法治化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农村中高龄老年人家庭养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中高龄老年人的群体数量在迅速增加,养老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上海和河南两个乡镇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同经济类型地区中高龄老年人养老资源、照料主体、精神需求等方面呈现明显差别。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的功能并没有出现弱化的迹象,反而出现子女对父辈的赡养责任得到增强,代际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的结构和规模、家庭养老文化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家庭中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家庭中代际矛盾深化等一系列的影响家庭发展的问题,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家庭变迁中老年人问题的途径,将在降低家庭供养压力、帮助老年人自立和调和家庭代际矛盾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的寿命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比例逐年提高。因此,无论城市或乡村,赡养老人成为摆在每一个家庭面前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渝 《出国与就业》2011,(18):143-144
老年人精神赡养因为其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弱,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使得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新老年法修正草案将“精神慰藉”专章列出,法律该如何具体规定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完善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成为一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进城务工,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家庭养老功能也开始不断弱化。因此,加快建设和完善科学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实现我国农民老有所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我国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和其他保障措施形成统一体,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老年医学应引起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除医疗单位提供的心理咨询外,老年人所在辖区内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对老年医学引起关注,应该研究老年人心理特征,重视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面临老年人数量多、增速快的严峻形势,应对这一挑战是当前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现行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社区养老模式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老年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这三项内容主要涉及到二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二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社区是建立社会化福利服务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和结合点,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模式渐成为中国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在新的家庭关系中,出现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有所养等问题,因此必须对我国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立法作出超前性研究。建议针对直系姻亲关系立法,规定晚辈直系姻亲的赡养义务,并就继承问题做相关配套规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凸显,创新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已成共识。通过对王坪村新农村建设的实地调查与访谈,阐述了传统农村社区家庭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农村老年人日常养老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新农村社区集体化互助养老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老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生活环境,是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场所,社区积极的养老环境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载体。以社区为载体,开展老年团体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社区开展老年团体活动,应科学规划社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加强老年人对社区的认知,推进老年团体活动的专业化进程,将老年团体纳入民间组织范畴,引入社会捐赠机制,并转变老人及其家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在广大农村,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已被打破,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助的生活状态中,"精神赡养"问题日益凸显。眼下,不少农民工在城市里临时安家或长期落户,许多乡下老年人也随子女进城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