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课程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职业岗位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着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乏技术学习与培训的连续性等问题,构建多元化课程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教育具有许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培养职业人才.这是指在学校中的专门教育或从学生毕业后各式各样的人才培养教育或培训.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由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教育(专门学校、职业能力开发校)和就职后的企业内教育组成.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营销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非营销类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现代企业的人员招聘、培训、管理等的有关工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成功就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乃至课程质量的好坏,从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很 有必要从课程资源建设的角度探讨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本文从建立宗旨、建立标准、建立原则和建立方法等角度探讨了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建设路径,以期为提高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职教课程开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琳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5):119-121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根据社会职业的发展需求,以培训包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应用技术,教学组织中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中教学机构与行业、企业密切配合,同时强化课程管理,在全国实行标准化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承担着输送与培养饭店一线员工和中低层管理者的任务,专业教师作为这一任务的承载者,其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还没有突显职业能力的核心教材,致使培训的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随意性较大,培训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开发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核心课程教材就十分急迫。教师培训核心课程教材开发应遵循先进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相呼应,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层次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领域,针对教师的不同层级设置课程,以期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项目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及会计项目课程开发必须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为基点,立足于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和工作技能标准.按照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一致起来,以工作经历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职业院校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文章介绍了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五种职业能力的内涵、培养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包括中小学教师、学校教辅人员、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等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必要的职业技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优化、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的设置研究。通过实践探索与改革,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化工原理课程在化工类教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应该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技术化工人才为目标,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去选择和组织化工原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方式,改变教学手段,对学生能力强化培训,改革课程考核制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贴近岗位、突出应用、培养能力"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新模式,实现了岗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使课程教学更贴近行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相似文献   

13.
王进满 《教师》2015,(2):79-80
高职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共同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教育模式。借助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中职教师课程实施认知能力表现为多元取向并存,但与实际行为有不一致的现象。中职教师课程实施实践能力方面,技术工艺生产属性有待进一步融入;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但不了解新技术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状况;学生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迫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得不灵活调整;在课程内容更新中,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的常态化不足;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还不能完全轻车熟路。中职教师课程实施反思能力表现为有反思但是自觉程度有待提高。中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素养教育、开展职后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培训、优化中职教师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叶丽珠 《福建教育》2023,(39):34-38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可从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出发,探索构建“1+1+N”校企联盟,打造“3-3-3”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福建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实践对象,验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模型。结果表明,以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和岗位个性课程为基础的“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校企在目标、过程和文化上的“三对接”,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能级证书等“三证书”融通晋级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能力持续提升,为中职毕业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拓宽渠道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潇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44-245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行和深化,高职教育已经从只重视学生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到开始关注并重视学生职业身心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西安欧亚学院2016年重点课程改革建设项目心理健康与品格塑造课程为例,阐述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使命。课承与师承是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基本路径。学校教育通过确立职业精神传承的课程目标、发掘丰富的职业精神资源、实施主题统整的课程组织方式和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确保职业精神通过课程实施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承。学校教育对职业精神的选择继承和发展创新最终通过教师培养学生而实现。除学校教育外,劳动生活过程和企业生产培训过程是职业精神传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职教育应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向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人格和文化的统一。这就必须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涵义及其作用进行论述,并对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抓好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能否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