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流动中形成的性别分化现象当前备受关注。以社会性别理论和推拉理论为分析框架,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于身体流动和身份变迁的就业流动状况发现:男生更能利用空间流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凭借阶层流动改善代际困境,女生则存在"流动惰性";对男生而言,优势行业会产生强有力的拉力作用以吸引其进入,进而获得更好的行业收益;对女生而言,优势行业总体上对其产生推力使其流入利益链的最低端或劣势阶层。据此,两性若要在就业流动中获得相对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必须重构先进的性别文化,创设更加宽容和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革除高等教育内部的性别隔离现象,并推动性别敏感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中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从城乡、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在现行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就业流动和社会分层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不同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难与收入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革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通过对武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及择业观念。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存在就业部门、职业与工作起薪等相互隔离的现象,那些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希望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障碍,为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预期。  相似文献   

6.
7.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经历了从个体显著到群体显著的演变,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文化资本而言,学历证书作为体制状态的文化资本,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与社会地位;从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资质;从社会资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社会资本进行阶层复制,那些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流动到高阶层社会地位中去。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就业能力与高校分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不足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剧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高等学校同构化造成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多元化人才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降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分层体系,分类构建适切的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制定省级高等教育规划,强化地方政府在高校分层管理与发展中的责任,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H高校2012届毕业生576份网络问卷调查表明,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生源毕业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上更具多元性,家庭结构、观念以及拥有的社会资本影响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民族文化因素是就业回流现象中的隐形因子,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聚居地区毕业生就业回流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度在60%左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高 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及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等相关。据此,文章从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 口度,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1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与2011年相比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会有哪些新动向、新变化?从2011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特别是毕业生、企业招聘中的变化中,我们或许能窥视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体现在生源结构和就业空间的单一性矛盾、高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期望值与岗位需求的差异等几方面。基于这些困境,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缓解当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两条主要途径。但是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的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渠道的偏好是不同的。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来获取求职信息与工作岗位,这是因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仍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大学毕业生主要选择正式渠道来获取求职信息与工作岗位,这是因为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减弱了社会关系网络等非正式渠道在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浙江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均在4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与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有更高期盼、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和用人单位薪酬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据此,本文从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降低离职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思路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解释经济模型并对应用这一模型应该具备的三种意识“经济意识”、“条件意识”和“代价意识”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对全国20余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570名毕业生的网络问卷调查表明,86%的大学生有实习经历,超过40%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1个月内找到了工作,52%的大学生对就业结果不太满意。据此建议大学生毕业生应有选择性地参加实习实践,加强自我和职业探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实现人职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