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峰 《中国培训》2006,(11):59-60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技能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既不同于在此之前正常练习时的技能水平变化规律,又不同于达到技能极限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这就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其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一定的平稳而不上升,有时还可能起伏,但在高原期后,又可看到练习曲线继续上升。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新旧技能活动的交替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新的技能活动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旧的技能活动结构体系对新体系产生一定的干扰。技能的形成实质是构建技能动作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plateau phenomenon)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曲线仍然可以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3.
数学总复习“高原现象”成因及对策□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马贞在学生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学习“高原期”现象。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这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精神疲倦,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开小差;...  相似文献   

4.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钱静 《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4-114,126
在进入高三复习后期,很多考生反映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没有信心、头脑昏沉、心情烦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而这一段关键时期则被称为“高原期”。那么,“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尽可能缩短高原期,减少它的负面影响呢?  相似文献   

6.
周哲 《甘肃教育》2011,(11):22-22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继续上升。笔者以为,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7.
青年教师“高原现象”的心理分析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虹 《青年教师》2004,(1):35-38
青年教师“高原现象”的分析:“高原现象”,也叫“高原期”。这种现象是指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在一定阶段会出现暂时的工作学习效率降低,工作学习进步速度减慢,工作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和职业倦怠情形,甚至是倒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及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学习成绩和能力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甚至有些下降,这种进步的停滞现象就是所谓“高原现象”。一旦这种现象产生,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解决,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会给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  相似文献   

9.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 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称之为考生的“高原现象”。这段时期被称作学习的“高原期”。这时,学习者倍感焦躁,忧心如焚,却又手足无措。若不了解它的规律,不及时改善方法,学习者则容易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身心疲惫,甚至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操作技能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练习初期操作技能水平进步很快,而在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技能水平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这种暂时停顿现象在操作技能教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学习某个知识或是对某一部分、某一类型的问题进行练习时,就会出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的水平上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这时往往会使教师和学生迷感不解,教师埋怨学生“越学越糊涂”,学生恼怒自己学习政治课无长进,从而丧失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勇气,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怎样解释这一种现象呢?心理学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就是在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时候,即在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练习或训练中期往往出现进步中的暂时停顿现象。如用曲线表示,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  相似文献   

12.
“高原期”现象: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人们发现开始进步快,但随着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中间常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动作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13.
复习与创新     
五年级小学生的阶段复习不仅是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居高临下”之势重新组合自己的旧知,达到新的理解境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江西教育》受省教育厅委托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部分优秀教师编写了这套小学语文、数学总复习提要。趁复习提要刊用的机会,我想就小学毕业生的复习心理谈一点看法,供毕业班老师们指导复习时参考。大家知道,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原因一是由于成绩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新的;二是学生的练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而我们的小学毕业复习期恰是学生处于这种“高原期”的时候。这就迫使我们一定要研究学生的这一复习心理障碍并努力克服之,以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以为:  相似文献   

14.
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学习成绩就再难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前面学过的知识都感到模糊不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高原现…  相似文献   

15.
有专家认为:校长成长一般需要经历适应期、称职期、高原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其中“高原期”最为关键,这一时期许多校长会产生“高原反应”,不可避免会出现“高原现象”。有人称这一时期是校长的“职业危险期”。  相似文献   

16.
在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  相似文献   

17.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同样,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高原现象”,及时分析教师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克服的对策,增强教师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样才能帮助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实现其专业的持续发展。一、正视教师成长过程中“高原现象”的成因教师成长过程中“高…  相似文献   

18.
梁安武 《考试周刊》2012,(50):69-69
在刚结束的小学升初中的毕业考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心里颇感欣慰。但回想起大半个学期来的紧张复习,我仍心潮澎湃。这是因为在紧张复习中学生们时常出现的"高原现象"(即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让我对学生们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大考"小升中"心怀余悸,忐忑不安。这种"高原现象"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即所谓的“题海战术”)、厌倦的心理。对此,我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我在总复习中.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等、后进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我认为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工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复习,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提高。二、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现象”。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高原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怀疑自己,迷茫困惑,上课元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此种状况轻者会出现困惑和迷茫,重者会出现怀疑自我、气馁、自信心受挫,从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厌学,从而放弃学习,后果不堪设想。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我国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曾把这一时期称为“脱换期”。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和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生在高考复习进入后期时.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的现象。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心理专家通过反复模拟实验发现,人们在技能练习中,成绩并不是直线上升的。“高原现象”是高三复习中的规律性现象。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学习动机弱化、兴趣降低、情绪厌烦、身体疲劳;其次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