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军 《师道》2005,(5):19-19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话语中,有一种极其高贵的价值倾向:“忧道不忧贫”。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古代君子对“道”的推崇,超越了人性本私的一面,集中地传达了先人精神深处对物质的回避与不屑。这种知识分子群落重精神轻物质,重品节轻实惠的精英取向,曾长久被后世奉为圭臬。教育是培养读书人即古代所谓“士”的地方。“士志卫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乐章和最伟大的创造,学校汇聚着社会太多的抱负、道德和良知,教育历来也是耻于言贫的。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如何…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3.
教育价值观所反映的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它标志着人们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何种选择。因为教育价值观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人在主体需要上对教育的要求和态度,所以它对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使人们的教育行为都受到价值取向的支配。我国古代关于教育价值的论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二是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首开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之先河。孟子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明人伦”。汉代硕儒董仲舒对此讲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对物质的追求是很低的,他在物质条件尚能满足于他维持日常生计之需时,自足自乐地享受人生。而辞官归隐后,由于断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加上天灾人祸,失去了赖以自足的物质条件,他便以古代的贫士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固穷守节。自足与固穷贯串着陶渊明的一生,而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重神贱形,即重精神的自由,而轻物质的享受,这既是儒家君子美德的再现,也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玄学观的影响在其人生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对物质的追求是很低的,他在物质条件尚能满足于他维持日常生计之需时,自足自乐地享受人生,而辞官归隐后,由于断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加上天灾人祸,失去了赖以自足的物质条件,他便以古代的贫士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固穷守节。自足与固穷贯串着陶渊明的一生,而二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重神贱形,即重精神的自由,而轻物质的享受,这既是儒家君子美德的再现,也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玄学观的影响在其人生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辛海娟 《高教论坛》2020,(5):5-6,14
曾国藩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之首",其家训思想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而且弘扬了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曾国藩家训对大学生树立轻物质重精神的生活理想、"舍小我成大我"的职业理想、为君子为圣贤的道德理想、淡泊明志救国图强的政治理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三种价值取向,并产生了重专业能力培养而轻职业意识养成、重职业定向而轻全面发展以及"道"与"艺"和"知"与"行"分离的问题。针对现状和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向职业素质生成的方向发展,并做到"教学做合一",摆脱一元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构建多元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孔子教育管理思想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40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一、教育目标管理尽管目标管理的概念在 2 0世纪 70年代才被引进教育领域 ,但孔子作为私学的直接管理者 ,已经有了朦胧的教育目标管理思想。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 ,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 :培养士或君子 ,即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治人”的统治人才。孔子特别重视君子的品格 ,他认为 ,修养自身是从政的先决条件。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 ,“君子道者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  相似文献   

9.
"忧"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忧"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忧"分为"非仁者之忧"和"仁者之忧"。"非仁者之忧"是对自身财富性命等产生的忧虑;"仁者之忧"则是一种主动承担起的对"道"的责任感。非仁者终生困扰在个人的忧虑惊惧之中,而仁者则可以抵达一种"不忧"的境界,这种"不忧"是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是以道义为乐的自足之心,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  相似文献   

10.
竹简《五行》篇第二章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而依据帛书《五行》,此句以下还应校补以"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句,与开头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提示我们关注《五行》篇"圣—天道—德之行"与"智—人道—行"线索背后更具根源意义的心灵环节——"忧"。  相似文献   

11.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13.
"道"与"术",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情境所生发的重要论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尊"王道"、重感悟的特性形成"重道轻术"倾向,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现代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救亡的重压下,转向了"重术轻道",它寄寓着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文化精神;当代教育关于"道"与"术"的思想进路,既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又表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诉求;而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潮流给当代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赋予了"道"与"术"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读罢这组有关幼儿保育的文章,又忧又喜。忧的是,尽管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都强调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对切实做好保育工作作了具体规定,但幼教界和社会上“重教轻保”的错误思想倾向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教育过程中教育功利性是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和重结果轻过程。应从价值重塑、实践纠偏、制度变革和文化导向方面寻求解决路径,让教育回归本质,重塑教育价值取向,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中。  相似文献   

16.
"忧"和"爱"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两个关键词."忧"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感受,一般认为是被动消极的情绪.忧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高兴,与之有关的词语很多:忧愁、忧劳、忧虑、忧郁、忧伤甚至忧愤等等.但是,"忧"其实又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从美学上看,"忧"同浪漫的悲剧感休戚相关:从哲学上看,忧郁产生于人对日常世界神圣的不满和对另一个更高世界的渴望.人类超越现世的庸俗与丑陋,多半要借助于"忧"这样的情绪.相对于快乐来讲,"忧"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种情绪.前者趋向于肤浅和遗忘,而后者趋向于高贵和救赎."爱"也是一种情感,可以是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  相似文献   

17.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贞而不谅。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忧道不忧贫。  相似文献   

18.
片段选读一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操作中,人文教育最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人文知识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既没有授其业,也没有传其道。如何避开这一误区,以下几点,权作引玉之砖。第一,“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传道的初衷。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又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加剧了人们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当前轻长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导致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日渐式微.面对这些挑战,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互联网+"的关系、理性对待和处理挑战、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和机遇,以此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