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  相似文献   

2.
“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未成年的女儿。”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这位母亲得了肝病,已经快死了,但在她心里,没有自己,有的只是儿女。可自从她的儿子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她从没怨过谁,而是不停地关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他20岁时,不幸下肢瘫痪,这是一件可以让人痛苦到发疯、发狂的事!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只要想一想轻生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苦,就应该珍爱生命。这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我翻开小学第九册语文课本时,一篇名叫《秋天的怀念》的课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到底秋天会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春天、夏天或冬天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好奇地读了起来。原来作者史铁生因为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就悄悄躲出去,待他平静下来后再安慰他要好好地活下去。母亲因为肝病疼得晚上睡不着觉,白天还强忍着疼痛推儿子去外面看菊花。由此可见,母爱是多么伟大和无私啊!说起母爱,我也深有体会:当我生病时,母亲总会给我端水送药,问寒问暖;当我郁闷时,母亲就会成为我的开心果;当我犯错时,母亲就会严厉地批评…  相似文献   

5.
《秋天的怀念》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从“秋天”这一意象空间的角度切入,可以窥其“堂奥”。在悲痛与顿悟的融合体验、“不懂”与“懂”的双重变奏中,作者获致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奏响了自我救赎之歌。作者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展现了饱含意义的过程哲学,其生命之旅因此愈加绵长,创造出独特的生命经历之美。在“秋”人相融的感伤之思与母子相错的缺憾之思的交融下,作者的怀念之情亦越发醇厚。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5课《秋天》,是一篇颇有情趣的课文。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秋季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儿童认识秋季的显著特点。可全篇课文除了命题《秋天》两字外,只提供了一幅“秋天”的彩色画面。画面上,天高云淡,一行大雁向温暖的南方飞去,远处的山峦青黄相间,几幢农舍在一片小树林的衬托下,几堵白墙犹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5课《秋天》,是一篇颇有情趣的课文。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秋季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儿童认识秋季的显著特点。可全篇课文除了命题《秋天》两字外,只提供了一幅“秋天”的彩色画面。画面上,天高云淡,一行大雁向温暖的南方飞去,远处的山峦青黄相间,几幢农舍在一片小树林的衬托下,几堵白墙犹  相似文献   

8.
2016年9月11-14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广东教材出版中心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培训研讨会在广州市三寓宾馆举行。我领受的任务是执教一节七年级上册第一或二单元的阅读教学研讨课,课题由我自己决定。  相似文献   

9.
正一、揣摩字词,走近人物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我抓住"瘫痪"和"憔悴"两个词语,解字析词,使汉字的音形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与鲜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字词的整体感悟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潜心会文。"同学们,读到‘瘫痪、憔悴’这两个词,你会很自然地想起文中的谁和谁?观察字形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从"瘫痪"了解到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板  相似文献   

10.
一、诞生当满文军的《懂你》开始打动每个人的时候,我确信这世上有种感情是不会变卦的;当彭丽媛的《白发亲娘》把一个孤独的守望者诉说得催人泪下的时候,我深信那种目光会穿越古今;当阎维文把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细节深情赞颂的时候,我坚信这种爱亘古常青……不必再列举多少诗歌,多少音乐了,关于母亲,我们实在太熟悉,熟悉得容易忽略,但稍一提起,就沉重满怀。我选择母爱作为主题,其实是经过了很长时间考虑的。和往常一样,当一个新题材在脑海中翻腾的时候,我总是用一段时间来检验当初的激动是否出自于一时的冲动。我想我是出于一种崇高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母爱的呵护下,走完了他虽短暂却很精彩的人生。《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却最能让人窥见史铁生内在的心魂和精神的命脉。教学时,要深入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呢?具体的引导方式,一是反复朗读,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二是品味细节和词语的情味;三是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对母爱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14.
去年的深秋时节,曾在江苏教育学院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被于老师那催人泪下的范读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我,每一个孩子都感动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震撼着。读到儿子的喜怒无常,读到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呵护和包容,以及临死前对儿女的那份牵挂,感伤的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后,于老师在谈到《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准备时,他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在对一节语文课进行评价之前,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文关怀。这种说法并不否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为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人文关怀说”是植根于语文教育本体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课文对母爱的内涵没有做具体诠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诠释母爱的内涵,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呢?  相似文献   

17.
教课的“出奇”是和备课的“人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备课中肯于“深入”,不被困难和困惑所挡,思路就会豁然打开,就会有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我们熟悉史铁生,熟悉他那篇用青春写就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倾听过他在《我与地坛》中灵魂的喘息声。读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求甚解,也不能一目十行。我们的目光会艰难地在他的一字一句间爬行。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明月清风,也绝少出现眷暖花开。他的作品负载了太多的人生的苦难。写作,对有的人采说是谋生的手段;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的方式;而对史铁生采说却是灵魂的需要。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浮躁的坛的永久的安慰。有人说。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一、范读导入,直奔重点师: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跟着默读。(配乐朗读,教师感情充沛真挚,读毕掀起掌声)师:这篇散文写得好不好?生(齐):好!师:好在哪里?好,这个同学积极举手发言,那就请你说说。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传说中贝多芬谱写钢琴名曲《月光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中贝多芬借清幽的月光奏出令人神往的曲子,兄妹俩凝神静听,展开联想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贝多芬感情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通过第二课时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了解他所具有的善良爱心和卓越才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