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话语权”认识的模糊不清造成了实践中的尴尬。话语权包括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同等拥有话语权利。教师话语权力既是制度赋予的,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赋予的。教师话语权力和学生话语权利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张力,后者常常会造成前者的失语或转换。  相似文献   

2.
高鹃 《教育探索》2022,(9):68-73
新时代内外部客观环境的迅疾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危”“机”并存,顺历史潮流而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持自身话语主导权的必然选择。从相互间关系的宏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与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我方”“他者”“受众”这“三方”角色要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应坚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辩证对待多元话语内容,重视并建构接受主体积极受话心理。  相似文献   

3.
“引”与“放”: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话语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话语权在教师的全程“操作”中存在“引”与“放”的失当问题,原因是教师权威的历史文化影响、课堂教学观的滞后及实践智慧的缺失。重建课堂教学话语权关键在于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话语权“引”与“放”的融通,即认清教师权威,消解话语霸权;加强平等对话,转变教学观念;倾听学生话语,增强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应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流变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国家利益、国家政权的重大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厘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高校场域及其权力关系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由于高校场域独有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资源,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用知性认同取代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关于“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话语真空”正逐步被学生中的话语强势群体及学生家长所占据.消除“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运作,在超越知性认同的基础上,从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价值共鸣,通过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和话语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话语霸权和话语暴力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而教师话语权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会导致学生自我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生评价话语权和话语权主体意识缺失,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只有在平等的沟通氛围中,教师话语权、学生话语权均衡共存,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感情共鸣的场所,学生素质才能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产物,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他认为话语是战争性质的关系,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话语权,必将失去一切,永远都处于奴役的状态,永远处于“他者”地位。本文以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背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阿库乌雾的组诗《哥伦比亚河的召唤》,试图揭示出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如何进行话语权力的建构和争夺,以及民族文学如何运用自身独特的手段消解主流文化话语权力,旨在阐释话语权力的生产性如何在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压迫和互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形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话语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一种直接体现,基于翻转课堂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探讨通过翻转课堂教师和学生话语权力的流动来实现翻转课堂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中,话语权对教育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话语者的意志力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中形成话语霸权,共同的期待行为是“利益”和“暴力”的语境生成,对教育教学环节进行话语形式的控制是“利益”与“暴力”的表现形式,制定教育活动中的话语权是实现话语者意志力需求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要方式是“说教—认知”,这种方式使话语形态被固定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也面临许多困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斗争日益激烈,“认同—实践”方式逐渐成为了话语体系的主要模式。因此,采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和话语渠道,已经成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中师生话语权的应然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课程中,课堂话语场域是“静默”的世界。教师似乎独享课堂话语权,但教师权威更大程度上是制度性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失语”状态。话语权的丧失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异化了师生关系,课程文本以中立者身份威慑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回归师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与课程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相似文献   

11.
徐坤在其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策略。无论是“反串”男角的“失语”的话语,之后在“失声的野地”上奋力“言说”,还是以女性写作守护女人的“紫禁城”,其创作目的都是为女性争取一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行政模式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模式,每一种行政模式中有相应类型的行政决策话语权.统治行政模式中有一种“支配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它的表达结构是“发话与回话”;管理行政模式中有一种“管制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它的表达结构是“独白”和“倾听”;服务行政模式为新的决策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政治生态、治理主体关系、共同决策模式和沟通渠道空间,一种新的行政决策话语权:“合作型”行政决策话语权将逐渐形成.这是行政话语决策权发展的一般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以理论掌握群众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既是话语展开的过程,更是话语权博弈的过程。话语权固然重要,但这种重要性最终要建立在话语质量基础之上,换言之,话语质量生成并塑造着话语权。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思路,即通过两种“语境”、两个“系统”、两个“世界”和两个“取向”的结合,实现话语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纵向话语”即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主客对立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控制着课堂的话语。这种对话关系呈现出灌输式教育固有的特征。一、关注:教师“纵向话语”的病态表现为进一步分析教师纵向话语的表征,探寻教师话语权的症结所在,笔者对市区内28节语文课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根据纵向话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尽管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早已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普遍使用.即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材频频出现,也仍有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教师话语垄断课堂,学生话语受到限制;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操控着课堂的一切,貌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削弱了学生的话语权.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合理地掌控教师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所在,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话语系统的信息传递,从“教育者树立平等观念”“话语内容富有时代性”“话语主体共享话语权”三个方面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话语体系的诉求,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并给出“充分运用学术话语,厘清话语内容”“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坚持主体平等权利,消解话语霸权”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作文中“失语”现象已相当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作文教学中教材、教师在话语上起着支配地位,严重左右和控制着学生的写作与思维的话语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失语症,唯有还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话语来实现,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课堂内,在话语这一工具的帮助下与诸多个体发生联系,“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外在的、物的相互作用,要由一个人把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师生双方作为参与主体,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即通过言说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或支配。然而,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过多享有课堂话语权,学生则近乎“失语”。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是学生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注重的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