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打”字词义的古今对比中总结它的继承与变异,进而从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这两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6.
苏磊 《培训与研究》2009,26(5):30-31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打”字词义的古今对比中总结它的继承与变异,进而从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这两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7.
"着(·zhe)"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虚词,虽然前人对它的研究和论述已相当多,然而,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对"着(·zhe)"的功能和意义仍然没有取得完全的共识。本文通过运用现代语言理论,从句法结构、事件类型、情状类型等方面对汉语普通话中的"着(·zhe)"的全部分布进行描写和分析,归纳总结汉语普通话中"着(·zhe)"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这对于"着(·zhe)"的本体研究和"着(·zhe)"的教学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词汇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于是”从介宾结构逐渐演化成了表示承接意义的句间连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于是”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法化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语言演变的动因——语法位置的改变外,人们在交际中的认知心理对“于是”的重新分析,也是一大动因.  相似文献   

9.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城转化。  相似文献   

10.
复音连词"不止"是由否定副词"不"和实义动词"止"经常共现而进一步虚化成的凝固结构。作为偏正短语,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连词,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代进一步发展。但从清代开始,直至现代汉语中,"不止"因受平行语法化的影响,其连词用法趋于停滞,偏正短语"不+止(V)"反而被高频率地使用。主要从"不止"的词汇化;"不止"的语法化;平行语法化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着"字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词"着"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着"的虚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分两部分:一、"着"的虚化机制;二、"着"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作为语言中变化最快、最敏感、最活跃的词汇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料库。在这些新增加的词语中,有些未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慢慢从人们的口中消逝;而有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网络、新闻媒体上,甚至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也频繁使用了,如“被和谐”、“被代表”、“被增长”等“被××”结构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15.
"到底"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的词语,本文试用语法化理论考察"到底"由最初的动宾短语虚化为评注性副词的历史过程,描述"到底"在汉语不同时期的的语义发展及句法表现,分析"到底"的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这”、“那”在主观性上存在差异,“那”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也用于表达对某命题的主观认定。“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并没有专门化。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述了主观性差异成因的可能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17.
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的是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形式和现象产生及形成过程。作为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并通过隐喻和借代的方式使语法化最终得以实现。重点讨论英汉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出英汉名词的语法化是朝量词或词缀的方向进行,而对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研究则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名词性成分的词法与句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丁娜娜 《海外英语》2012,(7):238-239
Grammaticalization is not just progressive diachronic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language,but there may be grammaticalization stag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ame synchronic state.Start with the two aspects of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nandao" as the object;grammaticalization,the theoretical basis.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usages of the synchronic level,inquir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diachronic level.And summariz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 and motiv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nandao".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ndao" is from verbal polarization phrase to speculation tone of adverb to rhetorical tone of adverb.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许多共时现象其实都可以从历时的发展过程中找寻到源头。正是基于此,本从语法化研究角度描写了关联助词形成的轨迹,并对其形成的诱因及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