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这是一个有神世界,万物在此和谐共存,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生存倍受挤压的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也体现了他坚持对诗人角色和诗歌作用定位的精神追求本质和人格魅力.学界应该关注非主流文坛、关注诗歌、关注于坚.  相似文献   

2.
诗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形式总是与对广袤的宇宙、自然世界、人的本体存在的深刻感受和探询连在一起。英国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爱尔兰抒情诗人叶芝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皆表现了诗人在摆脱现世困境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4.
正世宾在《当代诗歌的生成背景及其超越和担当》中言道:"对于诗歌美学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诗歌中去除因我们人性和文化中的弱点所造成的黑暗,使人生和社会呈现出一种指向光明的趋势。它要求诗人必须超越一个普通人自我的需求、欲望和利益的自我诉说,它要求诗人在更高远的层面上代表人类的精神向现实发言,向他置身其中的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言。"由此,我们可以见出他对诗歌精神和诗人  相似文献   

5.
本篇论文旨在从体验诗歌角度阐释诗歌的内涵。种类繁多的诗歌能够给予其读者不同的精神体验。阅读诗歌不仅能让人享受华美的文字和恰如其分的修辞,更是读者与诗人心与心的交流,诗人把其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状况的思考,对人类所经历的痛苦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种种的探求全都传达给他的读者。并由此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在阐释过程中,本文将列举一些例子。虽然诗歌的本质排除了为其下定义的可能性,却留给诗人和读者无限的空间来探讨诗歌的奥妙。  相似文献   

6.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鸟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自白派诗歌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威尔在他的诗歌《臭鼬时刻》中,用平易的语言、自白的方式叙述了当代信仰危机、道德滑落的美国民众生活。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个充满着欲望、精神荒凉的世界,诗人在表述自己内心彷徨、郁闷、痛苦的同时,又鞭笞了喧嚣、狂躁、处于精神危机的当代人类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8.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体验和文化积淀。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远超过个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当代诗歌的人文资源与本土化策略,指向的是当代中国诗歌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我们期待作为人类理想、民族精神承担者的当代诗人,努力以“中国产品”获得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1.
梅国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44-46,50
魏晋游侠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一、诗人精神追求的符号和象征;二、抒写个人价值的媒介;三、传统游侠精神风貌的讴歌;四、借游侠行乐的贵族生活。这一丰富多彩的内容植根于传统游侠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魏晋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交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伴随着时代的激荡,以及自身的心灵衍变,开始走向建立主体自我的过程。“主体”的自立、自觉,标明朦胧诗人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剥离”:一是从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概念中剥离出来,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和解放;二是从抒写方式或诗歌模式中剥离出来。这两个“剥离”对于体制文学范式是一种反叛和挑战,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却是久旱甘霖。它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找回的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获得的是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陈梦家是一位注重“哲学意味”的诗人,宗教的熏陶和现实的触发,使得生存宿命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指向。本文分别从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通生存处境、爱情、向往与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分析了陈梦家早期诗歌中精神指向的具体体现,以及其中传达出的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生命的本质存在,时间意识体现为诗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和把握。在中国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期,诗人的时间意识也体现为不同的特征,既有对传统时间意识的承传,又有对主体性时间意识不同姿态的演绎。通过对新诗时间意识的特征性考察,意在揭示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并对新诗的主体性特征作出观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对时间的关注,使诗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流 逝、生存的困境、命运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一追寻的过程显现出诗人精神命运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8.
2泄纪美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她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就像水一样,永远处于漂流与动荡中.纵观毕晓普一生流放的经历和她的诗歌创作,其中的流放意识揭示了处于中间地带的现代知识分子寻找心灵净土和精神的支点的努力.她的诗歌使人类更清楚、更深刻地意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巩占龙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52-53,64
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既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交织着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另外,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生命表达的一种形式,生命需要精神与物质的养护,故而诗歌与养生结下不解之缘.诗中自有妙药在,诗歌的养生功能随着现代社会人的个体生命意识不断强化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