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时下,对磨课一词并不陌生。许多老师在套用“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的语义结构之后.得出“好课是磨出来的”结论。尽管。磨课与修改文章有许多差异。但“好课是磨出来的”绝对深入人心。问题是:许多教师因为语义结构的相似,把“磨课”当成了“修改”,在设计一个预案之后,以修改文章的方法。不断调整。更有甚者,某学校还要求教师在曾经的教案基础上进行“修改”,据说。理论依据就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和“好课是磨出来的”。难道。磨课的内涵只有这些?难道。磨课的方法如此简单?我们有必要厘清“磨”与“修改”的区别。求得“磨课”的基本方法,更需要在学习名师磨课艺术基础上,获得磨课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磨课"已经成为一种热潮.每次教研课、优质课、赛课、观摩课、考核课、联谊送教课……都非得"磨"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不可.作为学校(或学科教研组)一级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毋庸置疑,好课是"磨"出来的课,是"雕"出来的课.君不见,好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吗?教师的课堂设计、引领技术在反复地"磨"中渐臻完善,并达到艺术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4.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当然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个性逐步被打磨掉,磨出来的教学预  相似文献   

5.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磨课已逐步常态化。大到对外展示的评优课,小到平时的教研课,上课教师都要经历磨课的过程。事实上,磨课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也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我们磨课总是先从研读课文开始,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研读课文最先看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目,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好课是磨出来的.本文就张家港第11届课改交流研讨课"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苏教版),围绕"上什么,如何上,如何上得更好,上得怎样,修正再上,上完提炼"这六个环节进行磨课,权当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有一定道理。任何一节成功的课,没有一定的打磨是很难上出精彩的。但今天我们要说,好课是"听"出来的。那么,如何才能听出好课呢?从本学期我们梳理的所有听课感受看,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善听学生表述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没有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让教师自主设计一种教法,进行反复的试教。教师要对本轮磨课进行反思,而听课者进行讨论,并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如此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相似文献   

9.
<正>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大家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如何深入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小学数学教育》2013,(1):23-23
《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等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开设的“好课多磨”、“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等栏目,欢迎数学教育专家、教研员、教师撰写稿件。“好课多磨”通过讲述磨课的经历与感悟,把一节好课形成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广大读者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离不开教师反复地推敲、不断地打磨.磨课,顾名思义就是像磨刀一样去琢磨一节课.磨课,是孕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堂好课,都是经过磨出来的.那么,磨什么?怎么磨?我就我园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区评优课比赛的经历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2.
王玉珍 《山东教育》2007,(10):27-27
几年前,我参与了我们镇的教改实验课题——磨课。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下面,我就以《丑小鸭》一课为例,谈谈我磨课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好课是“磨”出来的,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通过磨课,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14.
吴永旭 《成才之路》2011,(10):36-37
什么是磨课?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同组中其他教师的智慧相结合,在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十年磨一剑,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相似文献   

15.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  相似文献   

16.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相信,好课也是磨出来的。磨课既是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磨课就像是锻造工具,要不断地加温、淬火、锤打,直至成  相似文献   

17.
好课没有固定标准。对不同的课(如比赛课、常态课、公开课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人说,好课是能让学生感兴趣、喜欢,能触动学生思维灵感,让学生有所思的课;有人说,好课就是深入浅出、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课;有人说,好课可以不是完美的课,但一定是有特色的课。可见,对好课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观阅了众多的评优课和研讨课,结合自己开课、磨课的经历后,笔者对什么是好课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认为  相似文献   

18.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相信,好课也是磨出来的。磨课既是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磨课就像是锻造工具,要不断地加温、淬火、锤打,直至成形;要反复地打磨、冲洗,达到精致。磨课又如哲人在思考,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否定,  相似文献   

19.
一堂好课,常常是反复“磨”出来的。那么,磨什么?怎么磨?我想就我园青年教师魏培培设计、组织并执教语言课《大熊的拥抱节》的过程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度丽本市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由我校选手代表市直学校参赛,为给全市数学教师奉献一节精彩的课,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发挥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优良传统,精心打磨,最终雕琢出了大家认可的好课,回顾磨课过程,收获的除了荣誉之外,更多的是对磨课过程的感悟与反思,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下面结合磨课过程,从"教学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应用"等3个主要环节的打磨人手,谈点个人的看法.1主要教学环节的打磨整过磨课过程经历了4次上课、4次研讨、4次修改,每次研讨、修改主要围绕各个教学环节展开,其中有些环节经过一次打磨就成功了,有些环节经过几次讨论、修改,大家才觉得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