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扉页文言     
《初中生》2002,(Z6)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相似文献   

2.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3.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4.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记>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6.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7.
<正>谈到教育,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这些评论员们喜欢评论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好像自己洞悉教育的本质,评论起来头头是道。但有时候事实常常并非如此。诚如《中庸》所写"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先深刻地思之,辨之。那么,为  相似文献   

8.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  相似文献   

9.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  相似文献   

10.
原作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11.
弈秋诲弈     
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彝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3.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里讲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有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显现出来,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辩、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15.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 ,唯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以至其天赋才能 ,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采取发现式的教学 ,在《学记》中 ,也有确切地阐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 ,可思善喻…  相似文献   

16.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导”“扶”“放”的“度”,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古人都有这样的见解,我们现代人则更应具有创新的意识。于是,我在六年级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大胆开放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审问性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20.
正《学记》中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该论述明确地提出了教学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贴近学情,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吃准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积极地研究生活现象,学习从生活原型中获得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