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妙笔生花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这里的一切充满了野性的天然的美。教学本课,重点在引导学生“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是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我采用的策略是:入情入境地精读,有滋有味地评读,有声有色地抒怀。由此,我设计了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3.
李玉华 《山东教育》2005,(25):34-3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清新隽永,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素溪峪奇丽无比的天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畅游大自然、心灵放飞的喜悦与清爽。认真读文,从语言文字中领略索溪峪的野性美,体会作者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方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实现“文贵自得”,可尝试引导学生“画、品、悟”三步走,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5.
六年级语文课上,教师正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  相似文献   

6.
丁时辉 《云南教育》2004,(31):17-17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美国亚里桑那州为了保护野生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链的这一客观规律,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课文。  相似文献   

7.
我常常觉得,上一节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火。而老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借用这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是想用以说明我所理解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9.
李佑生 《湖南教育》2006,(12):27-27
[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讲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请大家再一次自由朗读,然后谈谈你们由此产生了什么感想?(生读)  相似文献   

10.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5,(25):21-22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照顾双脚瘫痪的儿子,鼓起儿子生活勇气的故事,表达了母子深情,歌颂了母爱无私。课文以“情”字贯穿始终,阅读这篇课文,重在引领学生体验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人间最伟大、最美好的亲情。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拉回天上,一个幸福家庭终被拆散的故事。在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片断。案例师:王母娘娘“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织女该罚吗?请你  相似文献   

12.
刘伟 《山东教育》2005,(19):60-61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部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学习课文的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主人公由开始的扰豫、不自信到受鼓舞、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教风和学风,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一、分层要求,尊重学生差异 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梅花魂》一文的教学,我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其选择不同的研究问题:(1)了解性研究——“外祖父”酷爱梅  相似文献   

14.
15.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诗时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展开讨论:“绿”好在哪?可讨论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就连老师的结论也不外乎是些生动呀、形象呀等空洞概念。“绿”确为精警之作。相传王安石数易始成,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不如意,最后才选用了“绿”。那么“绿”究竟好哪呢?首先,运用“绿”体现了动态效果。“到”、“过”、“入”、“满”等字只从风的流动着想,抽象而缺乏生动,为了突出个性,作者进行了思维移位,以形容性词语“绿”代替普通动词,从…  相似文献   

16.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一文中,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课文对“偻”的注释是这样的:“[偻(jǔ)]脊背弯曲,即伛偻病。”对这个注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其中的“伛偻病”应作“佝偻病”。  相似文献   

18.
柏尚能 《云南教育》2004,(26):23-23,31
《长城砖》是2001年12月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目的,首先是让学生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其次,让学生认识8个生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思想内容,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张娟 《山东教育》2005,(19):64-65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教学时我们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篇精读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对祖国灿烂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