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一、报春桃花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  相似文献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无数骚人墨客歌之咏之。在诗人眼中,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卉恐怕要首推桃和杏了。桃花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夭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后,历代对桃花多有题咏。  相似文献   

3.
微格素材     
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 宋·萧泰来《桃花》:“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桃絮点人衣。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雨后的桃花故作片片飘飞,风前的桃花好以柳絮沾在行人的衣上。春天回去,不必埋怨风和雨,无雨无风春天也是照样要回去的。)  相似文献   

4.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九州·华胥引》作者唐七公子介绍: 唐七公子,幻想言情作家。在晋江原创网发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读者所瞩目,现已出版发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岁月是朵两生花》和《九州·华胥引》等部分作品。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桃花的隐喻。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桃花意象,认为诗歌中的桃花隐喻把花作为源域,人或其他事物作为目标域,诗人将桃花的外表、特性、生长环境等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形成了桃花意象隐喻的映射机制,从而得出桃花映射了女子、爱情、春景、时光、品性、悲情等。  相似文献   

7.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葡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文人的文化。一、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挑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  相似文献   

8.
桃花迎春     
正4月1日晴春天来了,花朵们也苏醒了,大地又恢复生机了。在骏马岭公园里,花草树木统治着一切,迎春花,杏花等都在山坡上笑开了脸。中间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浓或淡的装点着春的使者——桃花。一股香气传来,它的儒雅令人心旷神怡,让人一下认定它的出处,那朵朵盛开的桃花。来到桃树下,那在阳光沐浴下的桃树,捧出了一朵朵成形的桃花。你看,那朵朵桃花簇拥在一起,像一个个团结的兄弟姐妹。那有五片花瓣的桃花,吸收着天地精华,在绿  相似文献   

9.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3.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  相似文献   

10.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桃花笺     
正"笺"本指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一想到这雅致的"笺",便让人心生怜惜,不忍释手。遇到三月的桃花,一朵朵、一簇簇地醒在枝头,粉嘟嘟地跃入眼帘,便有了这桃花笺。桃花笺,是大地写给春天的信笺。赏桃花,不论晴日,还是雨落朦胧,都好。开在巷口的桃花,不在多,三两株最佳。  相似文献   

12.
桃花     
眼鲜{粉 一片花瓣落下来· 轻轻地落在了小猫的头上。桃花@徐煜薇$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306班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针对《红楼梦·桃花行》中杨宪益与霍克斯的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两者不同的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4.
看桃花     
正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发芽,小鸟唱歌,桃花也不失时机地开放,在温暖的春风中争先恐后地向人们舞动着它们优美的舞姿。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南阳蒲山的桃园看桃花。来到桃园,眼前是一片桃花的海洋,一株株桃树上,褐色的树枝向四面伸展,上面抽出了无数的新枝,每个新枝上都布满了粉红色的桃花。桃花由五个或六个花瓣组成,也有九个花瓣组成的,有的花瓣中间探出了小小的花蕊,花蕊是透明的,头上还有一个深红色的小圆点,好像蜗牛  相似文献   

15.
▲智多星▲·酒杯填数··巧妙三分· ● 篮 球 场 风 波 ●▲趣题多则▲·鸟类天堂· ·日记中的错误· 失实之处:(1)人坐在行驶中的车辆内向外望,是近景后退,远景前进;(2)麻雀只会跳跃,不会行走;(3)桃花不会在严冬开放;(4)冬天没有彩虹;(5)严冬,果树不结果;(6)鸭子的羽毛附着  相似文献   

16.
唐·韦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相似文献   

17.
一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巫术性道具。前者已经成为某种文学意象,或在诗歌韵文中起比兴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民俗意象”,是一些文艺作品乃至一类文化现象的底蕴。前者在比喻意上取胜;后者则在象征意义上被广泛运用着。 我们先来略看一下文学史上“桃花”的形象。自《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的美丽诗篇诞生之…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第一册(上)"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实验以桃花为实验材料观察花的基本结构.按教学进度安排,这个实验一般在12月进行,此时桃花还未开放(桃花的花期是3~4月),浸制或干制的桃花标本,由于褪色、花粉脱落等原因,实验观察效果不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冬季,冬樱花繁花似锦,为城市和园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为"观察花的基本结构"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9.
桃花峪     
汪跃峰 《教育文汇》2009,(12):51-51
桃花峪,一个以桃花为名的地方,在一次不经意的旅行中与我不期而遇。在中国,以桃花命名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桃花岛、桃花谷、桃花源、桃花屿等,不少地方都以桃花闻名于世。我所说的桃花峪,位于中原大地,郑州西北25公里处。那是一个三面抱山、一面临黄河的小山谷。  相似文献   

20.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害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