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和当今的教育理论有不同的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认为两大功能的关系呈对立状态。其中分为两派,一派强调教育维护社会利益、传递传统文化的规范功能;另一派则强调教育发展人的潜在本能、培养独立个性的功能。第二类是统一论,即认为这两大功能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其  相似文献   

2.
当代日伊关系处于非对称性依赖的友好状态,其一在于日本与伊朗之间没有发生过重大矛盾;其二在于日本一直是伊朗最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对象国。本文认为日伊交好的原因是:两国历史上没有恩怨;在冷战格局下,日本跟随美国的外交战略与伊朗交好,但在美伊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出于国家利益尽量与伊朗友好交往;在现实中,伊朗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尽管日伊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但日伊交好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辛华 《科技文萃》2004,(10):135
美国民主党是美国两大政党之一,其前身是1792年杰斐逊创立的"民主共和党",建党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西部农业企业家和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初,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自称国民共和党,后来改称辉格党;以杰克逊为代表的一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30年代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 ,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 ,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 ,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日本是在美国的一手扶植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大国,美国本想利用同日本的经济关系,以便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把日本变成强大而可靠的同盟,但是,美国最终把日本培养成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对手。从1945年到2000年美日经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同时,由于美国和日本是影响亚洲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的两个主要国家,美日经济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破窗谬误"与祸福相倚之辩"3.11"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市场关于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莫衷一是,形成鲜明对立的两派观点。一派观点从祸福相倚的经典哲学出发,认为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战。由于敌强我弱,不到两年日军使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这既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也进一步危及美苏的利益。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美苏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却围*绕着日本的全面侵华和中国的全面抗战,推行一条以大国利己主义为主线的对外政*策,与日本构成了既绥靖又对抗的复杂关系。使日本法西斯燃起的战火未能扑灭在有*限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国家利益,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它的铁蹄却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为了国家利益,中国人在民族意识支配下,真诚地以日为师,甚至幻想着黄种兄弟联手对抗西方;为了国家利益,日俄战争前后日本竭力拉拢中国,随后又从中国兄弟这里攫取更多利权、乃至欲图吞并;为了国家利益,觉醒了的中国要奋起反抗,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了国家利益,中日两国至今也在有意无意地利用历史资源,进行博弈……此为作者关于中国历史问题三篇文章之末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日本学前教育界围绕幼儿园的教育内容问题形成两个主要派别,一派偏重于幼儿人格的发展(生活训练、社会性等),另一派偏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两派争论最多的是:在幼儿期是否要进行文字和数的教学。主张派利用当今科学所揭示的幼儿学习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来强调早期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反对派认为幼儿学习的可能性不等于妥当性,幼儿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共产党是日本政坛中最大的革新力量,它对内代表下层民众利益,对外倡导全方位外交和对日本侵略战争责任的彻底反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和日本国内政权交替的关键时期,日本共产党在中日关系发展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谢罪赔偿,对战争的罪责和历史教训做深刻反省;后者却歪曲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招魂。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形成绝然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与二者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东亚,互不信任的局面正在再度形成。2004年以来,中日之间不和谐的阴影正在扩散。历史问题方面,日本政要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右翼历史教科书,驳回战争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请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日益强硬,东海油气田成为中日之间新的争议点。日本甚至公开宣布以中国为假想敌。总之,展望中日关系前景,无法乐观;处理不好,“政冷经热”会逐渐走向“政冷经冷”,甚至走向局部冷战。  相似文献   

14.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6.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7.
《盛京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日俄战争后,该报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和对华侵略的工具。本文通过考察《盛京时报》创刊初期的论调,揭示日本媒体的侵华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拥有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偿的权利,这一问题的解决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后初期,国民党政府要求赔偿的态度强硬;2.五十年代,日本迫使台湾当局放弃赔偿;3.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大义放弃赔偿要求.  相似文献   

19.
日本占据台湾50年,为推行其统治之策,日本在台湾社会特意扶植了一批“亲日台人”,其中,辜显荣最具代表性。他不仅在日本侵台当初,就充当日本侵台军队的“带路人”,而且在其后的生涯中,始终积极为台湾总督府“治理”台湾出谋划策。辜显荣为日本可谓“竭尽全力”,他通过与中国上层政治人物的一系列面谈及信函联系等方式,竭力诱惑这些人物“臣服日本”,永远充当日本的附属国。从辜显荣的部分信函可以看出,辜显荣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大陆“呕心沥血”,凸现出中日近代关系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英德海军协定》被英德双方签订到希特勒将其撕毁的四年中,德国潜艇部队从该协定中受益匪浅,迅速扩充,发展了新的学说,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潜艇作战奠定了基础。协定试图将德国海军的军备发展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英国没有正确认识潜艇巨大的潜力,因此没有对德国潜艇的发展施加必要的限制,同时协定忽视制定战争法则来限制德国潜艇的使用,这些缺陷反而为德国海军军备扩张尤其是德国潜艇部队的扩张提供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