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科技发展一直滞后的思考,又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找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入路.朱熹与伊本@图斐利分别是中阿哲学史中具有理性特色和科学精神的代表,通过对二者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认识论方面的比较与思考,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道家美育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道法自然"的认识论为宗,以"自然体悟"的方法途径为用,构建了自己完整的崇尚自然及追求自然生活的美育体系.至今,对现代儿童美育活动仍有着重大启示与深刻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一百多年来前人对船山思想的发掘与宣传,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前后几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船山思想的发掘与研究,船山哲学思想的宏富内容已越来越为学术界所了解:船山哲学无论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中国甚至世界的最高水平.以船山思想为主要标志的湖湘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先进的文化,为培育湖南几代风云人物、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认识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或与科学知识发展相一致的价值和信念[1].科学本质的内涵包括:(1)科学知识是暂定性的;(2)科学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基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3)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性和主观性;(4)科学知识与社会和文化有关;(5)科学理论是建构的(从...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所开展的社会认识论批判,并非呈现为一套完备的学理体系,而是脱胎于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理性形式的分析,尤其体现在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上。以大众文化为商品内容的文化工业生产系统,实现了以社会控制、消解认识自律性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了康德试图批判并加以限定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上述图景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的疑难(即图式论疑难),就此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一方面,文化工业的社会效应,引向了对康德知识论其社会实践意涵的再阐发;另一方面,阿多诺对康德图式论反讽式的借鉴,精准定位了文化工业实现社会控制的运作机理。就此,一种基于康德先验知识体系改造的社会认识论,可在文化工业批判开启的社会历史总体性中获得理论定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化主要指惯常的教育模式.以价值观和认识论为两个维度,通过建立教育文化的分类模型,分析不同教育文化对培养思维类型的影响,对比中、美两国教育的特征,并讨论创造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认为创造教育能够包容多种教育文化,代表了先进教育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按照传统观点,认识论根本不同于心理学,更不可能成为科学或心理学的一部分,因为认识论是以各门科学的基础为研究对象的,而心理学只不过是一门具体的科学而已.但是,奎因认为,以各门科学的基础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认识论在对各门科学基础所进行的两方面研究(概念理论方面和学说理论方面)都已被证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奎因认为,认识论再也没有什么优于心理学的地方了,而成为了心理学的一章.  相似文献   

9.
为突破当代科学与人文对峙的困境、缓解二者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罗蒂通过推倒认识论哲学大厦、终结科学文化霸权、崇尚泛文学文化的三部曲,构建起理想的泛文学文化范型。泛文学文化以强大的兼容性涵盖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等众多文化样态,以宽容性鼓励多元性、以对话性鼓励共存,以想象力促进学科间的沟通,在宽泛的文学文化视野中尝试科学与人文共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哲学关注的认识论为切人点,以倡导科学认识的社会性取代传统认识论,将科学的认识过程纳入具体的社会与境中,提出科学认识是在社会运行中展开和完成的。因此,有必要在科学认识的社会性层面考察科学知识如何在社会与境中建构、科学知识如何进行社会转译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倡导的科学认识的社会特性如何超越认知个体主义。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本世纪20年代皮亚杰等心理学家探索儿童认知结构以来,人们对儿童的逻辑、因果关系、空间、时间、数学概念等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为人类的科学认识论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在认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存在"至今尚未受到心理学家的充分注意."存在"是相对于"思维"而言的,是"物质"的同义语.从心理学角度看,存在  相似文献   

12.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在长篇新作<秦腔>中的清风街为我们提供了西部农村社会现实的一个范本.这里积淀着以"秦腔"为代表的深厚的农耕社会文化,却缺乏现代文化气息,人的素质十分低下,社会体制以人治为主,再加上资源奇缺,使农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各项任务和具体要求,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侨务文化的认识论,要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宏观背景,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中审视其形成及发展。侨民是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居住国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居住国文化的接受。就在这一系列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的文化认证。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侨务文化认识论,必须以中国文化认识论为主,进而寻找侨务文化形成的源流及发展趋势,为文化融合确立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实践源于对自身合理性的认识论反思,是科学内在秩序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符合科学实践的认识论逻辑,并在科学与生活交织的文化场域中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然而,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假设衍生出内涵迥异的认识论范式,致使科学教育形成差异性的发展路径和异化形态,表现为“机械—还原”论造成科学教育的无人危机,“形式—符合”论形成科学教育的真理强权,“有机—连贯”论导致科学教育生命观的泛化,“语境—实践”论易使科学教育陷入多元化的虚无。实际上,科学产生于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充盈着人性价值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性文化”。文化场域中科学教育的价值规律和实现机制遵循人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路径上,以彰显人的文化生命价值为导向确立教育目标,融合科学文化的“真、善、美”选择教育内容,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开展教育实践,基于科学文化自觉施以教育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之人的塑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它是“以认识本身为内容”,对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进行再认识的。在哲学范畴中它要回答的问题是:谁在认识,认识什么,认识过程及其基本方法等等。也就是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本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范畴。文献认识论是在认识论的关系范畴中对文献信息这种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认识成果从接受利用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它作为科学哲学方法的一种,以文献为物质本体,以读者用户为认识主体,以联系二者  相似文献   

18.
STS是一门讨论、解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学科,它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其核心是强调受教育者应从小关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时,在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方法和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以担当起建设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重任,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同时也为新世纪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六大明确指出:一定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客观要求,还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反思知识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近代社会时代精神表征之一的科学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今天对知识教学的思考。受其影响的知识教学实践颠倒了逻辑起点,抽离了学校知识的文化意蕴,遮蔽了学校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和道德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误读是科学认识论还在影响知识教学的一个深层动因。而生活认识论则是我们思考知识教学的一条有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