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几个紧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颇大成果,但仍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几个紧迫的问题: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要落实到实处;二是<中华民俗大典>的出版是对民俗文化的抢救,但迟迟不能出版实际上放弃了很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三是对参加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使他们掌握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编印一些民间文化、民间文艺的教材、书籍,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四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展示中,只看到的是物质文化,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民间文化教育要从制度、课程上作规定.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颇大成果,但仍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几个紧迫的问题: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要落实到实处;二是《中华民俗大典》的出版是对民俗文化的抢救,但迟迟不能出版实际上放弃了很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三是对参加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使他们掌握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编印一些民间文化、民间文艺的教材、书籍,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四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展示中,只看到的是物质文化,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民间文化教育要从制度、课程上作规定。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研究成果,也是文化部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集成”共22卷,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主编。从2001年开始,编撰时间共10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产地的民间木版年画,包括已流传到国外的,进行系统整理,如此规模和力度,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为首次。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研究成果,也是文化部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集成"共22卷,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主编。从2001年开始,编撰时间共10年,在全  相似文献   

6.
冯骥才七十多岁了。过去十余年,冯骥才把抢救民间文化的事情做得轰轰烈烈,以至于人们几乎忘了他还是优秀的作家、画家、教育家。很多时候,大家眼中的他,是大量而密集地发动一场场抢救运动的知识分子,拷问的都是令这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是“口传的”、“地域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方言口语形态流传的故事、歌谣、谚语、固定语等,是族群的集体记忆、历史的活化石、民俗的“镜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调查、研究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不仅有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而且是对濒临消亡境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母语教学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9.
杨洁 《西部素质教育》2022,(1):前插1-前插2
早在2003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因此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间文化表现出来,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人类的未来大放光彩。青田石雕始于六朝时期,在此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年12月,青田石被评选为中国国石。2006年6月,青田石雕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1月,全国首个石文化主题博物馆在青田县城正式开馆,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0,(17):158-158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新作《乡土精神》目前在全国首发,该书共计10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乡土精神》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冯骥才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由于对民间文化满怀激情与厚爱,该书行文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而随处流泻的或警策智慧或深情美妙的语句,则显现着冯骥才置身民间文化大地深处所获得的丰厚感悟。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于2003年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2004年中国政府签字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年正以强劲势头实施这一宏伟文化工程。本文就这一工程中的文化生态建设,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的生存状况,分别阐述了相关文化生态的保护、修复和重建问题,提示人们应将文化生态建设置于保护工程的重要位置,着力实现“活水养活鱼”的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仲尼曰:礼失而求诸野。行走在客家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总会产生强烈震撼和无限感慨,只因一次又一次发现民间文化正在令人惊奇地存在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客家山歌、地方戏曲、民俗礼仪、民间工艺……如今这些都被冠之以一个新鲜的称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它们展示出客家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智慧、想象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形势十分严峻。可喜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屡获成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相继成立;学术成果陆续出版,推陈出新。在此形势下,赣南师范学院适时成立“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积极开展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教学培训和学术研究。本专栏结集的三篇专题论文,正是这项“文化工程”的首批成果之一,旨在反映客家研究者对“非遗”保护所作出的实践性回应。本着鼓励新人之用心,以激发年轻一代保护与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热情,本期特别推出两位年轻学子的新作,她们虽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却不乏别出机杼的勇气。中国艺术研究院肖文礼以一...  相似文献   

14.
年轻的信念     
十多年前,深圳盐田有人会唱五十多首哭嫁歌,现在已经没有几人能唱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某公司专门找来老船工,录下了黄浦江上原生态的老船歌,现在黄浦江船歌的版权已"非我所有"……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大声疾呼:"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他建议加快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各民族杰出文化要尽快普查、摸底、认定等。一时之间,如何保护、抢救、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口中的热门词汇。两会期间,"将更多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春节‘申遗’"等成为代表讨论、网民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上海中学的四名高二年级的中学生,也风风火火地展开行动——"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年轻"的词;而我们年轻人投身其中的热情与信念同样"年轻",因而有着"年轻"所特有的执著与纯真——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3):69-74
具有纪实与档案色彩的田野笔记《南乡三十六村》是冯骥才在进行大量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与保护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随感、记录,它也是作者的心灵实录,体现出作为中华文化保护者的冯骥才所具有的现代知识分子情怀、责任与文化良心。作者站在文化与人性关怀的角度,挖掘了诸多民间"小传统"的文化内涵,探求了它们对于乡土文化孕育下的普通个体所具有的安顿肉身与心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作者怀着对本土文化的忧思,在探索民间文化被破坏和走向消亡的原因时,也表达着对现实的批判,对现代霸权的警惕,甚至对中国当下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靠精神文明 ,要靠全体民众道德及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 ,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保护民间艺术绝不只是文化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寒地黑土传统剪纸艺术是寒地黑土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原文化与本地域文化(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融合结果,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今所谓的"西化式""现代化式"的冲击下,寒地黑土传统民间艺术在面临着现代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为寒地黑土传统剪纸艺术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发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们祖先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认同。学校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靠精神文明,要靠全体民众道德及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保护民间艺术绝不只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活态民间文化传统中,民间皮影、剪纸、泥塑是最具普遍性、生活使用最广泛、最具象征性的文化方式.它所蕴涵的文化远远超越出载体本身,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