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拿来主义》中有个名喻:穷青年得了大宅子便‘拿来’。这里的大宅子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文化遗产,教学参考书便是这么写的,各种有关考试的答案也是这样定的。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大宅子的本意跟‘遗产’并无关系。大宅子,文中是指别人原先住过的房子,里面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一群姨太太等。这显然是比较富贵的人家。那么,穷青年有机会得到了,怎么办?‘拿来’就是。至于这房子是不是合法继承的,  相似文献   

2.
真话才可靠     
古时候有个叫侯希真的人,有一所大宅子.以前这所宅子富丽堂皇,非常坚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已出现墙壁开裂,柱墩动摇的危机.侯希真的女仆、子辈向他如实禀告宅子的状况,劝他加以修补,但遭拒绝.他的客人夸奖了宅子一番,然后又委婉地道出宅子的破损之处,劝他早作打算,谁知侯希真对客人的忠告也听不进去,以致后来谁都不敢再说宅子的缺憾.从表面上看 去,这所宅子一片“太平气象”.但不久,宅子终于倒塌了,侯希真也死于“太平气象”中.侯希真由于不愿听真话,只爱听阿谀奉承的假话,终于导致了房屋倒塌,自己也死于非命的悲剧.这使我们认识到,不乐意听真话,而盲目听从阿谀奉承的假话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所谓真话,就是指符合客观事实的,经得起事实检验的话.像候希真的女仆、子辈、客人向他禀告宅子状况的话,就是真话.这些人的真话虽然逆耳,但它毕竟是苦口婆心的忠言,是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与谎言有本质上的区别.由于真话能够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某些事(包括人)的错误,因此有些人听起来就不大顺耳,而宁愿受假话的蒙骗.诚然,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而对指出他过错的真话感到不舒服.但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听,真话总是真话,事实总是事实.你有缺点就是有,没有缺点就是没有.如果你有缺点而硬要说自己是完美的,那也只能  相似文献   

3.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4.
吃完饭,林爷爷去休息了,几个孩子则无所事事地在宅子里四处闲逛。胡小威好奇地问:"真奇怪,这个宅子怎么和你说的梦里的宅子不一样呀?我怎么没看见有什么刻了蔷薇花的青砖?"林秋思皱着眉头说:"我也觉得奇怪,爸爸明明说过我梦见的就是祖宅呀。这里不但没有刻着蔷薇花的青砖,而且建筑都是西洋式的.  相似文献   

5.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6.
<正>【名家选段】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  相似文献   

7.
零门槛职业?     
陈凯 《当代学生》2011,(9):38-39
工作要与专业对口吗?这是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甚至很多从事职业咨询工作的人都强调要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在大部分欧美国家,根本就没有工作要与专业对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我就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辛苦地给学生们上一节节的语文课,究竟想给他们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操修为,还是语文素养?当看到相当多的人,甚至语文教师的字体都写得惨不忍睹时;当看到学生们撕书泄愤,毕业后再不看书;甚至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都不再读书时,我真为这些人的语文素养感到汗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常常从语文课的角度更多地做一些审视。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9.
谁拥有智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智力理论狭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智力 ,但概念边界的过度扩展又使得智力概念失去真义。智力是单一的还是由多种能力构成 ?智力是否由遗传决定 ?智力的任何成分是否都可以准确测量 ?这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主导着关于智力问题的讨论。在作者看来 ,这些问题已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素材·语段]比喻,很多同学都熟悉,但用起来却不一定得心应手。它有什么学问吗?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文章中讲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加入WTO ,对国际化、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又再度兴起。我国的教育究竟如何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 ?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应在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各种教育形式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甚至幼儿教育、老年教育都应怎样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 ?这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也是教育界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会到 ,精编一些似是而非的应用题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对教育学生认真审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一、比点号引导学生比较条件、问题都相同 ,仅有一个点号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应用题 ,培养学生精细分析题目的思维能力。①甲、乙两队相向修一条水沟 ,甲队每天修 4千米 ,乙队每天修 5千米 ,甲队先修 1天 ,后来乙队加入。经过 1 0天完成。这条水沟长多少千米 ?②甲、乙两队相向修一条水沟 ,甲队每天修 4千米 ,乙队每天修 5千米。甲队先修 1天 ,后来乙队加入 ,经过 1 0天完成。这条水沟多少千米 ?这两道题…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生前和身后的数十年中 ,鲁迅一方面受到许多人的衷心热爱 ,另一方面又被某些人所拒绝 ,甚至攻击。这是为什么 ?廓清这一问题 ,对于正确评价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品质 ,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和社会意识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什么人能称之为“家”?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教育家范围有多大?在教育家这个范围之内分不分类?有没有层次?校长属于哪一类?哪一层?是不是所有校长都应冠以教育家之称?这一切问题几乎都没有定论,各说各的,甚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没有教育家这个词条。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得平淡,学得没多少生气甚至郁闷,这似乎是事实。为什么同学们本来骨子里就认同的语文一到正式学习时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呢?出现这一问题有教师的责任,但责任绝不都在教师那里。这与同学们怎么学语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问题也客观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我国的教育究竟如何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教育形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甚至幼儿教育、老年教育都应怎样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迎接挑战的对策就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学得平淡,学得没多少生气甚至郁闷,这似乎是事实。为什么同学们本来骨子里就认同的语文一到正式学习时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呢?出现这一问题有教师的责任,但责任绝不都在教师那里。这与同学们怎么学语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同往年一样,教育问题仍然是“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科教兴国”喊了多年,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兴”起来?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工教育状况又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通修,请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承本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尤其是对于传承几千年不曾间断过的中国文化来说。但近几年来,它更多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是一些人内心的隐痛而存在。当一件件文化遗产失去最后的继承人,我们在悲痛之余不断地叩问: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埋香幻     
“客人,您是要在这里借宿吗?那可有点麻烦了……”对于旅行者的请求,黑衣的守园人故意摆出为难的样子,但却控制不住地饶舌起来。他一边扯断缠绕在户枢上的藤蔓,费力拽开吱嘎作响的木门,一边喋喋不休:“此处原是珩国主的宅院,轮不到我这寒微的人说话,不过我和国主多少还有点亲缘,三年前他把这宅子赏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