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2.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部开创性的生态文学作品,它蕴涵着丰富的、开创性的生态思想:首倡生态整体观,质疑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人们贪婪的欲望,非议人类文明的一些“成果”;重视自然与人和谐地相处,提倡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物类间关系的描述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整体观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继承、创新与发展,这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库柏的作品《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最后的莫希干人》中充分体现了欲望膨胀不但导致人类疯狂地掠夺自然,并且欲望膨胀造成人类互相残杀、扼杀人的美好天性和生态整体观两种突出的生态文学思想。旨在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利用文学的教育功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领域的具体表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对生态危机的揭露与批判和对生态社会的创设与建构,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则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阴阳相合的自然运动观以及万物平等的自然价值观,二者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历史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内化与创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对“两个结合”的深入践行与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析威廉·布莱克诗歌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特别是那些被收入诗集《天真之歌》的作品歌唱生活的快乐,描绘古朴纯美的自然和纯真关丽的人类,充溢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生态整体观、感悟自然和适当索取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小说富含生态批评思想,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的生态批评并激发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庄子的“万物平等”道德观、“道法自然”发展观和“天人合一”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的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生态主义传统。细读泰戈尔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歌突出了整体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的自然观以及人的精神和谐。这些思想正是生态批评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由于泰戈尔对生态自然的深刻认识,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批评家们"不谋而合",从而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3.
追求人自身的和谐统一是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借助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有关人的思想理论,其中以老庄的哲思为主,力图系统地解读梭罗“人本真生活之道”的含义,进而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梭罗哲学思想体系中该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特兰斯特罗默主张把自然当作与人一样的主体,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立场。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厚的生态主体问性思想,并通过简约、凝练、生动的自然意象表现了人主体和自然主体之间的和谐联系和平等对话,传输着诗人渴望人主体与自然主体的和谐共存,期盼在感悟自然的生命体验中实现精神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莫过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适度发展思想和重生贵人的平等价值理念等几个方面,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当前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传锋是国内较早具有生态自觉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直接写人反映时代社会的变革到写自在性的动物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丑陋,再到注重写自在自为的生态动物小说。其生态动物小说主要通过塑造自在自为的个性化动物形象,反映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境况下,野生动物艰难生存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深沉的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审美追求。这种创作观念有助于克服“文学是人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所蕴含的大自然是有价值的,人类与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上帝、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等生态伦理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占社会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思想。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丁尼生的诗歌,发现诗人的生态观不仅表现在他热爱大自然,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隐遁自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体现在诗人积极寻求人类内部和睦相处的生态平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