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支票簿新闻香港新闻评论员赵眉在就"《苹果日报》的记者因涉嫌贿赂警务人员,以获取新闻消息,被廉政公署拘捕"这一事件发表评论时指出:"简单来说,'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获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以台底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本文主要指前者.  相似文献   

2.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3.
采访收费该不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这种做法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媒体为了获得采访权或独家新闻,向被采访付费已非新鲜之事。但是,近来不断有名人,教授主动向记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时又成了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4.
丛容  戴俊杰 《视听界》2006,(3):41-42
为采访而向消息来源付费的做法被称为“支票簿新闻”(check-bookjournalism)。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但是“支票簿新闻”有可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败坏信息的品质;有可能对传媒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有可能损害公民的知情权;有可能导致行贿罪的发生。为此,我国当前应该出台一些操作性的办法,依靠法律法规使媒体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晏东方 《青年记者》2008,(11):27-28
消息分两种,"一种是很直观简单的信息,这类信息牵涉的背景、所含的意义并不很大,但又为人们所需要,如一般的文艺消息、体育消息,我们不妨叫它‘浅新闻'或‘轻新闻',‘纯新闻'.  相似文献   

6.
重金新闻业     
去年岁末,莫斯科爆出一条消息:俄罗斯一些官方机构为向外国和本国记者提供服务而要求付给货币报酬。有人就此评论说:西式的“重金新闻业”,如今到俄罗斯安家落户了。这个所谓的“重金新闻业”是指什么呢? 英国的情形重金新闻业(checkbook journalism),亦称支票簿新闻业,指报界付费给社会要人或知情人以换取独家采访。在英国,这一说法还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由于报纸,特别是星期刊之间竞争激烈,为促进销量,英国很早就出现了花钱购买某些引人注目的著作的连载权的现象。这些著作不外是名人的回忆录,政客的日记选刊以及影视明星的生活故事等等。有时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采访写作是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但因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新闻院系的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一直为业内人士诟病.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写作的主讲教师、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曾经指出:"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教条式的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记;灌输式教学,没有提问,没有回答问题;很少布置写作作业,即没有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如果布置作业,老师按照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斧正'或‘枪毙'学生的稿件,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单调、压抑、缺乏乐趣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网络媒体的先行者,1995年左右就有新闻网站开始尝试付费服务.此后不久,美国传媒界围绕"网络是否取消‘免费午餐'""网络在哪些领域收费""如何收费"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推动之下,原来完全免费的新闻网站开始试探性推出收费服务,从付费娱乐、游戏、色情等到付费电子邮箱,再到目前开辟的收费新领域--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十大事件     
《传媒》2013,(1):18-22
一、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201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搞所谓的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记者中流行着一种现象:"不到现场也能写出新闻,已然是科技进步后的新闻现象了.电话普及了,可以不必长途‘奔袭',直接拨号采访就可了事;有了互联网,省情市情县情乃至乡情村情,一搜便知,再加上电话补充采访,在‘线'几乎可以全部搞定,不必下到县里乡里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照面了.这样做,既赢得了时间,又节约了采访成本."笔者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客里空"变异现象,并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传媒视野     
《现代视听》2012,(5):1-3
传媒资讯新闻出版总署等:严格处理"新闻敲诈"等违法活动为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自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据悉,此次专项行动打击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从事所谓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从事有偿新闻等。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和引用信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来源被称为新闻源.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1)向记者提供信息的知情人、目击者、官员、学者专家或其他人员,即信源.在采访中,信源就是采访对象.(2)出版物、报纸、杂志、文件、论文等.这两类新闻源,一类是人,一类是物.两类新闻源相比,"人"提供的消息更重要、也更具有时效性、戏剧性.我们曾经讲过,新闻就是"他说",依靠他人提供的信息来构建新闻,既体现了新闻的功能,又突出了人物作为新闻事件主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播消息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广播消息精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广播消息角度必须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增强广播消息的针  相似文献   

16.
王武彬 《中国记者》2012,(9):101-102
即时性——用户愿意为时间付费 代表性产品:QQ新闻弹窗、手机短信、精装版图书 "及时性"是判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在网络时代进一步发展为"即时性"或"实时性".用户愿意为略过延迟和等待,第一时间获得最新资讯或内容付费.  相似文献   

17.
胡勇 《采.写.编》2016,(1):299-300
通过对《人民日报60年优秀新闻选》一书中消息组成要素及结构的研究分析,作者归纳了消息组成要素及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从事新闻采访的相关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以《人民日报60年优秀新闻选》332页"泰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一文为例,解释一下消息组成要素的含意.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一大早,笔者从媒体又看到这样的彩票新闻:常州一小伙"轻巧"中奖500万.来省体彩中心领奖的这位大男孩说:"这个大奖完全是从朋友那里‘捡'来的." 其实,诸如此类买彩票中大奖的新闻,人们隔三差五便可从各地的媒体上看到听到.中国这么大,彩民这么多,各地每次彩票开奖总有大奖得主,因而消息见诸各地媒体这也是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国际传媒     
《中国记者》2014,(2):127
25%德国网民购买付费新闻德国IT行业协会BITKOM1月13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5%的德国网民购买过网络付费新闻,人均每月支出13.6欧元。还有不少人也已准备为此付费。调查显示,30岁至49岁网民最愿意购买网络付费新闻,该年龄段网民中购买者比例达31%。相比之下,老年网民的接受度不高,65岁以上网民中仅13%会购买网络付费新闻。谈及不愿付费的原因,65%的人认为网上免费新闻足够,44%的人认为新闻产品质量不行,34%的人觉得价格太高,32%的人则嫌支付过于复杂。德国联邦报纸出版商协会的数据显示,74家报纸提供网上付费新闻,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免费+付费"模式,有的是全付费订阅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