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讲评过程】一、导入上次作文过程中,同学们都深刻地体味了一次“琐忆”,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大家手中的文章片段,看看他们“忆”的怎么样。二、展开讨论师:先请大家就所选的《琐忆》的开头谈谈看法。习作材料1: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棵老树和一棵小树。老树枝叶枯黄,根已衰老;小树枝叶茂盛,正在茁壮成长。这就像我的外婆和我一样,外婆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劳累;我正值青春年华,茁壮成长。生1:究竟是写“我”还是写“外婆”,看不明白。生2:“老树”与“小树”的比喻用在这儿不妥当,它们不能成为回忆的实体。习作材料…  相似文献   

2.
请医生     
蜜蜂和老桃树是好朋友。一天,老树生病了。蜜蜂:“你怎么啦?”老树:“我生病了。一些虫子在我身体里。我要死了。”蜜蜂:别着急。我为你请个医生来。蜜蜂遇见了一只蝴蝶。蜜蜂:“你好,蝴蝶夫人。老桃树生病了,你能帮他治病吗?”  相似文献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刚走进村里,令我好奇的一件事是:  相似文献   

4.
近日重读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东溪》里的两句诗“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颇有感慨:古代散文好比生长了千年的“老树”,我们的古代散文教学怎样才能让“老树”“着花”。并进而让学生感到“老树”不丑呢?看时下古代散文教学情况确实令人不敢恭维:大量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封闭圈,只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字词句以及其它古代言语知识方面的机械讲解;学生视古代散文为面目可憎的“老树”,只能触摸到光秃秃的“树皮”,而难以嗅到那积淀了千年的“花”的芳香。此种做法消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破坏了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棵老树根静静地躺在路旁。它支离破碎、形状奇特,根须乱糟糟的。一个年轻人路过这里说:“这破玩意儿一点用处也没有,堆在这儿可真碍事,还不如扔了算了。”老树根听了很伤心:“我真的是一个废物吗?”有一天,一位老人路过这里,看到了老树根。他走到跟前,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接着喊来家里的人,将老树根小心翼翼地抬回家了。“他把我抬回家干什么呢?”老树根很是纳闷。回家后,老人先是把老树根放到水池里泡了三天三夜,然后用刷子把老树根上的污垢清洗干净,老树根感受到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关心。在老人家的阳台上,老树根静静地躺着…  相似文献   

6.
时间说,我是有色有味的啊。不信吗?———看:春天,人们躲在大树下,觉得凉爽舒适。这时,风儿吹来说:“这是时间为大树换上的新装。那么绿,那么嫩,那样美丽。”你想说一声“老树真美”,是不是?可千万别忘了谢谢时间啊。再过几天,老树又给我们送上又酸又甜的果实。你想说一声:“果实真香。”可千万别忘了谢谢时间啊。春天,樱花说:“时间真好,它给了我红色。”梨花说:“时间真好,它给了我白色。”梅花说:“时间真好,它给了我黄色。”……看吧。这各种各样的花、果实,都是时间所给的。每天它们都在笑,把每分每秒都利用了。…  相似文献   

7.
开始     
在造物者的眼里,一切永远是在开始。狂风过后,昨天我走过花园,看见一株老树倒下去了。我在心中叹息,老树的生命结束了。但我听见造物者在说:“看看它身边的幼苗吧,一切才刚开始!”  相似文献   

8.
老树下     
村旁有一棵老树。夏日的午后,这里异常的寂静,只有微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我静静地站在老树底下,倾听着老树的回声。老树到底有多老,这恐怕连父辈们都不知道,但在我的记忆中,很久以前,村上的人便喜欢到老树底下乘凉。  相似文献   

9.
故乡     
又是一个温馨、幸福而又遗憾的梦!还未等我仔细触及,亲一亲童年时故乡的老树、小河,这梦便被一潭泪水化尽。刚刚醒来,泪水又干涸了,只任那窗外如离愁的月光牵着我梦中的思绪飘呀飘的……“爷爷,您总说这老树很老,它究竟有多大了呢?”夏夜,在村头老树下纳凉,儿时的我依偎在爷爷怀里,总喜欢问这些深不可及的问题。“它呀,在爷爷像你这样小的时候,问我的爷爷,他说也不知道。”“爷爷也有爷爷?那……这树有爷爷的胡子这样多的年龄吗?”“有,有。这老树很久以前是会走动的,而且浑身结满了金子,每天到处撒。那时的人们很贪婪,总想独自占有它。老树…  相似文献   

10.
老树的遗憾     
山坡上住着一棵老树。这棵老树究竟有多老,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孤苦伶仃,没有孩子。冬去春来,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场绵绵春雨过后,老树惊奇地发现,在自己的身边,竟然长出了一棵绿绿的嫩芽。“哦,我有孩子了,我终于有孩子了!”老树激动地在风中喊叫着,巴不得让山坡上所有的小  相似文献   

11.
开始     
在造物者眼里,一切永远是在开始。 狂风过后,我走过花园,看见一株老树倒了下去。我在心中叹息,又一个生命结束了。但造物者在说:“看看它身边的幼苗吧,一切才刚开始!” 秋冬尽了。在冷风中,我沉吟道:“一年了,又快是一年的结束了。”但造物者在说:“听听春天的脚步声吧,她会带着新的一年到来。一切才刚开始!” 当我后悔没有从小就学好一门学问的时候,我埋怨自己说:“迟了,太迟了。”但造物者在说:“从今天起学它吧。永远不太迟,一切才刚开始。” 我遇见一个失恋的青年,他颓丧地说:“完了,一切全结束了。”我便以从造物…  相似文献   

12.
把耳朵叫醒     
栾玲玲 《山东教育》2004,(31):33-33
课堂上,我正和孩子们探讨《老树的故事》中“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是从哪儿来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到英国探亲,在飞机上,一位英国人自豪地向我介绍:“请你一定去英国的水上伯顿村,参观那里的小桥流水,体会一下十九世纪英国乡村小镇的风土人情。”一听这话,我便不禁想起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相似文献   

14.
【故事一】《老树》: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老”树 几年前,曾经观摩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树》。  相似文献   

15.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丁丁问老树爷爷的三个问题,也听了老树爷爷的回答,现在让我们也走近老树爷爷,学着丁丁的样子问老树爷爷一些问题。(投影出示《老树的故事》插图,播放大自然鸟儿欢叫,泉水叮咚的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室一片宁静,学生十分新奇师:下面老师先做个示范。(小跑至老树前,凝望着老树,露出疑惑的神情)师:“老树,老树,你脸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皱纹呀?”(生笑)师:谁能演一演老树爷爷,来回答我这个问题?(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十足)生:小朋友呀小朋友,因为我有一百岁了呀!(师生共同鼓掌)(充分肯定学生见解,使学生在愉悦…  相似文献   

16.
寻找绿色     
茫茫大漠。放眼望去,只有一棵老树。干枯的树根裸露在荒漠之中,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偶尔狂风卷过,黄沙翻卷起来,老树消失了,只听到空中飘荡着:“东边——森林。”  相似文献   

17.
《老树》是中国现当代诗人胡昭为纪念一位朋友而作的。它以“老树”为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以树喻人,借一棵老树在一个夜晚倒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像老树一样坦然面对死亡的形象。读后,你会被那质朴文字背后的厚重情感所深深感动。一开头就向读者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棵老树“默默地倒在路边”。一连用了三个“默默地”,这表明老树倒下是多么冷清,死得多么悄无声息,而又是多么安详,甚至没有惊动它的枝叶,连它躯干上的枝叶竟然“不知究竟”,“仍然肆意地伸向云天”,枝叶的“肆意”恰恰反衬出老树的安详,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描述让读者体会到…  相似文献   

18.
慧童巧对联     
解(xiè)缙(jìn)九岁时,有一天午后,他跟父亲到江边去游泳。他父亲随手把脱下的衣服挂在一棵老树的枝桠上,顺口出了一上联———“千年老树当衣架”,要他对下联。解缙看看一望无际的江面,想了一想,高兴地对(责任编辑:赖庆安)(插图:李琳)江面,想了一想,高兴地对父亲说:“下联有了!”于是他面对江水,高声朗诵了起来:“万里长江作浴盆。”你看,“万里”对“千年”,“长江”对“老树”,“作浴盆”对“当衣架”,多么有气派,又多么工整,好一副对联!董(qǐ)小时候,有一次,他跟父亲的朋友乘船,这位老伯伯特意出…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  相似文献   

20.
1.一只蜗牛住在一座高山顶上。他想要去山脚下,可是他走得实在太慢了。2“.你有什么好主意吗?”(他问老树爷爷)3“.噢,看!这有一个枯萎的树干,它是空的,你可以……”(老树爷爷说)4“.我知道啦,我知道啦,谢谢你,老树爷爷。”小蜗牛很聪明,他爬进了树干,呆在树洞里。5“.嗨,小家伙,让我帮助你吧。”(风姐姐说)于是,树干就向山脚下滚去。3 A snail lives on the top of a high mountain. He wants to go down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But he walks very slowly.Hi,little boy.Let me help you.So the trunk rollsto the foot of 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