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篇《长恨》有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主题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讽喻说,二为爱情说,三是讽喻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双重主题说。产生上述三种不同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和《长恨歌》题材的特殊性,即唐玄宗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主题的多元化不断被后人加以阐释,有人认为其主题是讽喻,有人认为是爱情,还有人持折中看法……通过分析文本探析其主题类型,本文持爱情说。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坛的大诗人白居易,以一首长恨歌辉耀当时,影响后来,继盛唐以后,再次奏出诗歌的辉煌华彩,也奠定了诗人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长恨歌以其婉转摇曳的魅力,使无数后人一见倾心,一诵动情。李杨的爱情化为绵绵不绝的长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此诗是描写爱情悲剧的千古绝唱。但白居易的创作意旨,在诗家一直是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感伤诗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感叹人生的不幸和怀才不遇,或吊古伤今,或借景言情,抒春愁秋思,寄离情别绪。等等。就《长恨歌》来说白居易将其划入感伤诗一类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也是和大众的理解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的意义关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确定,"爱情说"认为是"男女之情","婉讽说"认为是"风诗之性情",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与"正声"对举,从白居易诗中用"风情"一词的情况来解读"风情"一词的涵义,并以此认定<长恨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久被传诵的名诗。诗人以强烈的音乐节奏,精醇简约的语言,优美的形象,以情叙事,借景托情,生动、完整地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有文化的中国人大概很少不知道它。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飘洋过海,流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同属一个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如日本等,更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抒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是白居易诗中名篇。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感知形象→感悟诗情→探究主旨。  相似文献   

11.
刘瑞云 《现代语文》2006,(8):119-119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高超的艺术,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内涵,被人们千古传诵。今再读佳作,颇多感慨,掩卷长思,给我震撼的不是其完美的艺术构思,不是跌宕回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凝聚着作强烈的思想感情,浓墨重彩描绘出的一个芙蓉如面、风姿秀丽、性情温和、宽厚仁德、忠贞爱情的美好女性——杨玉环。同时,作所流露出来的对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也尤其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2.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自我定位是一流作家,在《长恨歌》中作家以主人翁之情爱作为切入关注历史、人生的契机,以一个女人与城市的命运把握人生、把握历史。小说本身就是一篇情感的荟萃,作家以严肃的态度给读者呈现了一段段风采多姿的情爱关系,其中畸恋情爱分外显眼,这本旨在探讨小说中的畸恋,揭示主人公的浮沉命运。  相似文献   

14.
冯芳 《华章》2007,(7):145-146
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是流传千古的名作.本文以"恨"为分析基点,从广义修辞学角度探讨白居易的叙事策略、李杨爱情故事的修辞原型和诗歌独到的文本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写得缠绵凄婉哀伤,历来为人所称颂.对于"长恨"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主要借助于诗歌文本,解读了《长恨歌》中的"长恨"意蕴.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的《长恨歌》,问世至今将近一千二百年.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历来评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一为爱情说、二为讽喻说、三为两者兼有说.这种见仁见智的见解,不足为奇,因为人们的阅历、学识、修养不一样.但在今天,运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穿越时空的长恨情结--浅析王安忆《长恨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浓缩了上海新旧社会变换中一个命运普通但心灵却并不普通的上海女子的生命历程,并由此铺展了由小的弄堂而展开的上海变迁的物质与精神,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个人灵魂的痛苦挣扎.和白居易的长诗 <长恨歌>对比,体会由此结下了跨时空的长恨情结.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在创作心态、表达方式、情感指向、审美情趣乃至诗学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喉两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内蕴丰腴的艺术效果,不仅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而且深刻影响了读者对《长恨歌》主旨的多样性解读。  相似文献   

19.
王琦瑶一生的长恨悲歌来自于无缘婚姻的悲凉,爱情无法修成正果的悲戚,亲情缺失的凄苦和晚年老无所依的凄惶。红颜巧笑美目盼,沉醉虚华浮云梦,只怨生却百姓家,一生长恨奈何许!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这个孤单的城市,王安忆像当地人一样了解它,又能用外来者的眼光冷眼旁观,她把她的上海浓缩成一个叫王琦瑶的沪上淑媛的几十年,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的兴衰史,她的活动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通过王琦瑶,看到王安忆眼中孤单的上海.她看得透彻,但不因透彻而冷漠,细腻的笔法,有着似有若无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