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外在举止和内在气质产生重要作用。明清时代,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也就是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适逢其时的作家李渔也感知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其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女性类型就具备典型的传统女性特质,因而本文从真、义、美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传统女性观在其小说女性形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受“心学”和商业文化的影响,文人逐渐得以摆脱“原道宗经”的桎梏,精神开始消融于日常意识,生活和创作也逐步向世俗化靠拢,造就了一批重情爱、品茶酒、蓄声妓、建园林、玩花草、工书画、参禅悟道、游山玩水、读书清谈的“休闲”文人。李渔和张岱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是“闲适”生活的践行者,又都是将“闲适”观念融入创作的佼佼者。他们的闲适观既具有晚明休闲美学的共性,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戏曲观是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作为其戏曲理论的核心,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体系;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促进了清化戏曲的繁荣与鼎盛,为“南洪北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流风余韵,延及当今。  相似文献   

4.
赵璇 《语文知识》2012,(1):78-80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蔚为风气,李渔的《十二楼》在众多作品中别具一格。由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自身生活经历,李渔在作品中表达的婚姻恋爱观念既带有近代意义又具有时代色彩,同时让人感受到一份真与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反思“情”、“理”两者的关系问题,在叙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时也不例外。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理兼顾”既横贯于李渔短篇小说的内在架构,又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情理观。  相似文献   

6.
对于正值婚恋期的高学历女性来说,其自恋的人格特征及其恋爱关系问题已成为这个群体不可忽视的问题。以隐性自恋为切入点,从女性的角度,依托择偶理论来分析隐性自恋的形成与原因。了解高学历女性婚恋观有助于减少舆论给予她们的压力,促进高学历女性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恋爱同伴关系。高学历女性应不断提高自主意识,摒弃传统的婚恋价值观,注重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优化自己外在,培养自己爱与被爱的勇气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
注重自娱是李渔创作心态特色之一,并衍生出独特的学功能观:强调舒张思想个性、自由展示才情、追求自我快适而无须虑及学外在价值。在其诗歌创作与戏曲创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又各各不同:诗歌创作关注自我适意而轻视外在规范、外在功能;戏曲创作则偏尚想像移情、舒郁解愠等情感层面的行之乐,以及由艺术技巧的纯熟而带来的理性喜悦。李渔重自娱的学观念与晚明人的人生态度及创作态度一脉相传,而与传统的学功能观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9.
李渔与袁枚都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两者的饮食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都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强调文明饮食、强调“自取自食”、反对铺张浪费;相异之处表现为:李渔更祟尚自然,袁枚则提出饮食要保持自身特色,反对落入俗套,总体而言,袁枚比李渔更讲究饮食,其饮食观也比李渔的更系统和完善。研究两人的饮食观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理解李渔的“虚实”观,须结合其传奇创作。李渔“虚实”观里不仅解决了题材来源的问题。还关注到了情节叙述以及“写实”与虚构的处理。李渔视传奇为“大半寓言”,在其传奇创作中,有其理念、情感含蕴其中。李渔主张剧本选材时,如果所选材料有故事原型,要有基本的依循,在谋篇布局时则不排除虚构。虚构是为其传奇创作服务,并不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巴金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巴金对饱受旧礼教、旧制度毒害的女性寄予同情,对敢于同旧制度抗争、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寄予赞扬,巴金同时希望那些争取自由和价值的新女性能承担起女性应有的责任。巴金的女性观是复杂的、矛盾的,这与巴金的家庭教育、个人信仰等复杂的思想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京派作家的女性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性。本试从三个方面即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对传统女性的剖析、对叛逆女性的思考来探讨京派作家的女性观,或许这正是京派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文化先驱对女性的关注动力始于其浓厚的国家功利主义思想,而五四学者对女性的关注更多体现出其浓厚的西方科学人文色彩。郑观应和周作人是晚晴和五四时期对女性关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对比他们对女性身体权、女性生命权及女性教育等方面的态度,可见看出女性解放在晚晴至五四时期由功利被动到人文自觉的变化痕迹。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有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诗词,从中体现出他的较为丰富复杂的女性观。或颂扬扬慈母,烈妇,或怜悯同情弱和无助,或厌恶丧失妇德的女性,郑板桥与一般封建一般建设人的女性观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其女性观中又不乏鲜活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7.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作为世界知名佛教团体——创价学会的现任会长,他女性观的形成与佛教中男女平等的观念息息相关。他一贯坚持尊重妇女权利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支持女性运动,在多部著作中肯定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他还积极赞扬女性关爱、保护生命的美德以及倡导运用女性的力量推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前者将女人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两大类;后者关注那类娇贵可爱,有毁灭性影响和寄生本质的女人。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折射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对妇女的不同心态,而他们对女性的矛盾心态与各自特定的生活经历有着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启蒙时代的法国女性和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问题是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的扩张使法国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生活,广泛参与并主持沙龙社交生活;启蒙运动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引起人们对妇女地位和命运的广泛关注.但是,如同启蒙学说对文明的态度存在分歧一样,思想家们的女性观也表现出尖锐的矛盾和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