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时,均是从低位算起,到学习除法时,学生受经验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除法也应从低位算起?可是教师却告诉学生们“除法要从高位算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听了几节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这一课,教师对两个片断素材的处理都是先分篮后分个,即从高位算起,最后在小结时还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2.
<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除法运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表内除法的自然延伸,也是除数是两位数乃至更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笔算时,已经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格式,但当时用的是表内乘法口诀,一步就能求出商,没有涉及从哪位算起的问题。所以,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个单元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高位算起还是从低位算起”这个问题。由加法、减法、乘法从低位算起的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通常会出现两个典型的困惑:除法竖式为什么要写“两层”?除法竖式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基于困惑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大小磁扣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的两次等分。为此,教师将操作学具由小棒改为磁扣,设计“磁扣操作,体验计数单位的等分;体会记录,将除法竖式与两次等分过程进行关联”两个教学活动,在计数单位的转换中凸显两次等分记录的道理,加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学期,我校数学科组进行“笔算除法”教学研讨活动,三四年级数学教师分别选取本册教材中的笔算除法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在“分桃子”、“买文具”两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虽然是“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5.
"乐园教育"的课堂教学旨在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乐学呢?通过六年实验,我们耒阳市蔡子池乐园教育课题组总结出了10种方式.1.故事式.就是运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或借用故事喻意,使学生乐中明理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师可以先讲八戒分桃子的故事:一天,八戒和两个小猴子采摘了312个桃子,八戒说要分着吃.他边说边分了起来:3人去分3,各得1;3人去分1,不够分;3人去分12,各得4.于是他给两个小猴子各14个,小猴子拿着分得的桃子走开了.八戒洋洋得意地说,俺老猪也沾一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和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一个良好的、具有思想性、激励性、情趣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论述“学习诱因”时说:“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跟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给他们欢欣鼓舞,从而造成一种集体工作气氛,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这里所谈的“给儿童提供机会”,就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一、创设新颖的、有趣的故事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两位数除法”时,教师先对学生说:“你想亲眼看看动物园里给小动物分桃子的情境吗?”学生的兴趣顿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教师请同学们听录音:春天到了,动物园准备给小动物分发礼品———桃子。老虎大王让小马把大小不同的几筐桃子抬来,依次给小动物分发。最后剩下了一大一小两筐桃子,要...  相似文献   

7.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是课标中的新理念。如何尊重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例说明: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个不小的转折,所以,许多教师就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也听之任之,不敢指正。有位教师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有位学生回答,这只小猴子很有头脑,它不要玉米要桃子,不要桃子要西瓜,最后又扔掉西瓜想要小兔子,他每一次都留下了最值钱的东西。教师马上肯定,还跷起大拇…  相似文献   

8.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老师,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课已经快结束了,我正准备顺口说一句因为零做除数无意义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在我的脑海里闪过:零做除数为什么没有意义?这其中的道理是不是该让学生弄清楚呢?“是呀!课本上为什么说零不能做除数?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一下!”由于初次接触到这种逆向求证的问题,开始时,学生都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联系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想想,如果零做除数会怎样呢?可以把上面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换成零试试!”我提示了一句。不一会儿,就有好多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0.
问:怎样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答: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中开始出现“平均分”:“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这里突出强调的,一是分的方法:因为要“平均分在3个盘里”,所以每次要从桃子的总数里面拿出3个,每盘放1个。M是分的结果:分到最后,每个盘里桃子的个数必须同样多。在这里,每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是实际存在的,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个盘里就有2个桃子。无论把什么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的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实际存在的。而“平均数”,却有它不同的内涵。“平均数”是虚设的。如…  相似文献   

11.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12.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可行的学习方式。但透过这股热潮,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一:探究无效度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股脑都拉出来探究。问题过于烦琐,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势必也会影响课堂效率。一位教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学习最后一小节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读,并提出问题。汇报交流时,学生说了很多:荷叶怎么会是一柄大伞呢?“”为什么要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为什么在池塘静静举着?”“为何说雨点会唱歌?“”嬉戏”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3.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究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还是以学习经验为切入口呢?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呢﹖《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我们多次上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教学起点的把握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  相似文献   

14.
教《除法的初步认识》,如何使学生比较自然地弄清“除法的意义”、“除法”的来龙去脉,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 第一步:打破程序,加强形象思维 开始上课,我不是先写课题,而是走上讲台在课桌上摆了三个实物道具——盘子,而后从提兜里拿出9个苹果,(引起兴趣),一边拿一边讲:“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分东西。把这9个苹果放在三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必须放得一样多,谁知道怎样分?”  相似文献   

15.
本学期,我校数学科组进行"笔算除法"教学研讨活动,三四年级数学教师分别选取本册教材中的笔算除法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在"分桃子"、"买文具"两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虽然是"同课异构",但是教师们都几乎走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建立模型--拓展运用"的教学流程,只是个别细节处理有别.  相似文献   

16.
“愉快教育”的实质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 ,开展“愉快教育”呢 ?对此 ,笔者谈谈自己的拙见。一、“趣味”与“愉快”趣味事例最具有吸引力 ,它能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兴趣 ,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愉快情绪。例如 ,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 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 ,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 ,老师今天给你们讲《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 ,你们可要认真听哦。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 ,恰好孙悟空不在家 ,猪八戒就带30只猴子去摘了 10 0…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正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建立正确的概念,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能力。要使低年级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点,正确而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有序的知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结论。如: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首先就应当建立“平均分”这一基本概念。我们用电教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6个桃子和3只盘子。”提出要求:“把6个桃子分放在3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同样多,该怎样分?接着演示分的过程:先从6个桃子里拿出3个,每盘放一个(6个桃子没有分完),再拿出3个,每盘又各放一个(刚好分完),结果每盘放2  相似文献   

18.
范林伟 《江西教育》2022,(14):54-57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常先以"平均分"引出除法,再辅以"包含除"来帮助学生实现除法的双重意义的完整建构.这样"顺应式"的学习也能使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其异同.那么,教学能否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行"同化式"的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呢?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朱国荣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 文,教学时应注意指导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引 导学生结合图画读懂课 文内容,还应注意在观 察图画和学习句子时,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以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理解能力。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后教师简单介绍“泼水节”。 2.设问: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借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学生算退位减法,速度慢,差错多。我试用从高位算起的“倒减凑数”法,效果良好。方法是“算高位,看低位;低位够减直接减,低位不够退1减;减数大于被减数,倒减凑数就是差”。如1.低位不够减,但不必连续退位的用“倒减凑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