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2.
在流传甚广的济公故事里,清代郭小亭的《济公活佛传》(《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是其集大成者。书中塑造了一个外表遗遢、行动诙谐幽默,却又法力无边、喜欢行侠仗义、斩妖除魔的活佛形象,深受下层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也因此送给他许多亲切的称呼如神僧、圣僧、活佛、癫僧等。  相似文献   

3.
翁叶瀚 《寻根》2012,(1):89-94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一句在粤闽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厝”是潮汕人对房屋的通称,“起”在潮汕话中的含义是“建造”。“潮州厝,皇宫起”的意思是,潮州的民间建筑(民居、祠堂或家庙等)就像皇宫一样建造。它道出了潮汕传统民居的规模、气派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的天地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贤亮 《寻根》2004,(6):30-35
清代“小石道人”在《嘻谈续录》卷上讲了一个关于民间“天地”的笑话,说是有一个官好喝酒而耽误日常办公,而且贪财害民,遭到百姓的怨恨。当他任期到了,准备卸任时,当地绅士百姓送他一个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四字。  相似文献   

5.
李荣昌 《寻根》2011,(4):17-21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经济状况进行考辨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如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其“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  相似文献   

6.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7.
一竹枝词原名竹枝,又名竹枝歌、竹枝曲,是一种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中传唱的民歌,鄂西与川东一带是它的发源地。这种古老的民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并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演唱时手执竹枝或花枝;或在歌词中插入“竹枝”、“女儿”等衬字。由于它植根民间,源于生活,并且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受到群众欢迎。早在一千多年前,竹枝已经风行民间。唐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他深入民间采风,先是学会了唱竹枝,以后又写出了保持歌谣格调、富有生活气息、脍炙人口的11首竹枝词。这些作品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因此刘氏也成为将这种…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古玩、字画等藏品的兴趣日浓。有人说,中国现在是“全民收藏热”,收藏成为仅次于炒股的又一“群众运动”。据称,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近7000万;民间收藏市场亦是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9.
唐山皮影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杰  王春斌  刘飞 《寻根》2003,(5):55-62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剧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挽面在潮汕一些地方被称为“开脸”“界面”“修容”等。“挽”在潮汕方言里是拔的意思,“面”是潮汕人对“脸”的称呼。
  挽面这一独有的潮汕民间生活习俗出现始于何时,今难以考证,有一说它在清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据潮剧《苏六娘》中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可见,挽面这一民间生活习俗在明代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民间艺人,是指民间从事各种专业艺术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农村民间艺人,俗称“呷鬼咯”。主要是指农村那此从事红白喜事吹吹拉拉、打打唱唱的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  相似文献   

13.
裴毅然 《寻根》2003,(2):32-33
民间盛传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去头”,引怒龙颜罪获戮尸,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近三百年来,这则文字狱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其时,称摘引他人文句检举诬告者为“文伥”。伥者,助虎为恶之鬼也。民间又传此案伥者乃浙江官员李卫。据说他与查嗣庭早有一段疙瘩,原来查嗣庭有一美貌才女,李卫前往求婚,遭到拒绝,故而寻机构陷报复。查嗣庭原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是年因雍正认为“江西大省,人文颇盛,须得大员以典试事”,于是指派查嗣庭出为江西学政…  相似文献   

14.
吴棠 《大理文化》2006,(4):57-59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本地区、本村寨的保护神。“本主”信仰形成的历史已十分久远,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偶像崇拜几个阶段。其间曾受到佛教、道教、儒学的渗透和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也曾受到政治干预和外力的冲击,但作为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崇拜已经融于白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与“本主”有关的传统习俗、信念和行为,一直绵延不断地保持下来。  相似文献   

15.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染的一种技艺,古称“扎缬”或“绞缬”,民间形象地称“疙瘩染”,即有规律地用棉、麻等绳线将平整的布料结扎、绞缠后入染缸上色;因结扎法不同,成品则显示不同花纹图案;又因染液渗润程度不等,其花纹色蕴自然,别一番意趣。  相似文献   

16.
吴强 《寻根》2005,(6):122-125
旅美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他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中谈到皖南名门望族时,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这个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茂林是泾县一个古老的村落,是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最盛时全村占地数千亩,富商豪宅鳞次栉比,被誉为“江南第一村”。  相似文献   

17.
张冠李戴的“药王”郑金生一、张冠李戴的韦慈藏“药王”“药王”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人知的医神。自古至今,各地出现过许多“药王”。但是,医学史有明确记载的“药王”不是在民间被多数地区奉为药王的唐代的孙思邈,却是唐代的韦慈藏。韦慈藏在唐代并没有太大名气,在正...  相似文献   

18.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潍坊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潍坊三件宝,风筝、王辉、郑板桥。最近,我有幸采访了“三宝”之一的王辉。王辉是位根雕和书法艺术家。早在1983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他的根雕作品曾多次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展出,并连续在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根艺优秀作品大奖赛中获优秀奖。他的书法作品蜚声海内外,先后在“琴岛杯”、“正大杯”等全国及国际性大展赛中13次获奖,并且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全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帼际现代书法集人《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他本人也被编川国际现代书…  相似文献   

20.
宜兴市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出新。1983年挖掘出的民间舞蹈《盾牌舞》和《男欢女喜》,使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瑰宝重展风采。1986年,改编成民间舞蹈的《好春》,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丰收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8年,根据民间传统艺术相春》改编的舞蹈《闹春锣》,登上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1994年至1998年,宜兴市连续五年举办了大型民间舞艺术比赛,如“宜兴市首届民间狮子舞大赛”,“宜兴市首届民间锣鼓大奖赛”,“宜兴市首届龙灯舞大赛”,“宜兴市首届腰鼓大赛”,“宜兴市庆三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