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韬 《新闻前哨》2006,(8):82-82
现场观众要成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角,首先要打破节目创作生产的思维定式,把现场观众同谈话节目的主嘉宾同样对待,在围绕主嘉宾做章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创造更多机会安排现场观众“发言”。此外,就是要全力调动现场观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2.
肖芃 《今传媒》2006,(7):29-30
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之一陈鲁豫在2002年元旦初开始主持“鲁豫有约”,节目每周一期,每期采访一位嘉宾。在此之前,她主持的“一点两岸三地”也是一档访谈类节目。但在“鲁豫有约”里主持人采取的是一种与嘉宾一起“说故事”的方法,打出的口号也是“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我们  相似文献   

3.
潘可武 《现代传播》2001,(6):125-126
200年11月6日,以一曲《卧虎藏龙》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出现在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节目中,因另一位嘉宾、国内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对他的先锋音乐做了10分钟的批评而在节目进行了57分钟后宣布退场,留下了主持人、观众与卞祖善完成了最后节目的录制。11月11日这期名为《谭盾走了》的节目如期播出,由此引发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一个广为瞩目的“媒介事件”。 11月13日,本刊在京举办了以此“嘉宾退场”为内容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4.
周潇潇 《视听界》2007,(4):94-95
打开电视机,“说声一片”,但潜藏着危机。 危机之一:内容虚假。某婚恋节目肆意杜撰节目嘉宾的姓名、称呼、年龄、血型及兴趣爱好等。有的嘉宾已婚,却被编导要求装成一个未婚者与求婚者大玩感情游戏。为了使节目好看,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主创人员、嘉宾、现场观众甚至“合谋”,  相似文献   

5.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06,(15):95-95
“观众朋友们好,这里是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的《政策面对面》节目,我是嘉宾主持人时统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用五期系列节目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展开访谈……”6月17日的晚上,我过了把主持人瘾,一口气录了5期节目。虽然在各种评论类、谈话类的电视节目中时不时出现,但当主持人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录制过程中难免露怯,有的地方甚至重来了好几次。  相似文献   

6.
访谈节目要求主持人既要“访”也要“谈”,而且是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驾驭好节目.就应该很好地和被访谈的嘉宾实现平等交流,并且善于引导,以控制好节目的进程和方向,主持人要发挥好引导嘉宾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在央视推出多当谈话节目之后,地方台纷纷效仿设立谈话节目,这社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观众觉得每个节目都大同小异,不外乎是主持人对嘉宾的夸奖与钦佩,总是讲一些嘉宾愿意说而同时也是嘉宾觉得最了不起的事情,节目沿着嘉宾的思路走,而不是主持人来引导嘉宾去满足观众欲知的需求和交流的愿望,结果,观众看完以后会有一种“做秀”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或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在英语中它被写作“Talk Show”,谐音是“脱口秀”,反映了这类节目的一个特点,即通过口才来令观众折服。从世界范围看,它保持了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势头。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首先在《实话实说》栏目得以尝试。这一节目在全国打响后,地方台亦纷起仿效,央视也相继又推出几档谈话节目。有人说,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预示着电视的成熟,甚至看不看电视谈话节目,也反映出观众水平的高低。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电视谈话节目很容…  相似文献   

9.
吴雅兰 《新闻知识》2006,(10):16-18
最近,关于王菲生“兔唇婴”一事更是被娱记和网站炒得沸沸扬扬,相关网页文章数以万计。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还专门就此作了一期媒体人道德与良知的节目。在今年3月26日央视的《实话实说》中,节目围绕着“明星隐私权和媒体报道权”的话题展开讨论,嘉宾李亚鹏大倒苦水,一吐两年多来他和王菲的私生活不断受到媒体报道和外界打扰的“切肤之痛”。在节目的最后,现场记者表示等两个月以后王菲生产时,肯定会有一场新闻大战。李亚鹏平静地表示:“我们商量过了,到时王菲将在家中生小孩。为了防记者,我们只能这样做。”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于是,“…  相似文献   

10.
储符琳 《青年记者》2006,(16):108-109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对于传播媒体来说,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才能够在信息多元的社会站稳脚跟。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面临着多频道、跨媒体信息传播变革的竞争,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就要始终有吸引大众焦点抓住观众“眼球”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情感  相似文献   

11.
赵健 《传媒》2016,(6):50-52
2015年12月6日,央视一套播出综艺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该节目深入到国内多个行业,覆盖上百个工作岗位,邀请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主持人、明星:撒贝宁、华少(后改为尼格买提)、乐嘉、沙溢、阮经天、岳云鹏等6人担任首发嘉宾,到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一起完成一系列挑战。其中也会有神秘“X嘉宾”加盟,《了不起的挑战》不仅成为娱乐真人秀节目新模式的排头兵,也是央视探索娱乐真人秀精髓的“试金石”。节目的持续火爆也引发学者点赞,著名学者喻国明在微博中写到:“今晚打开央视一套,看到了传说中的《了不起的挑战》,乐嘉、撒贝宁等6位嘉宾在‘平凡生活挑战了不起’口号的集结出发,展开一段奇妙的旅程。那些我们日常认为普普通通的工作,通过节目被聚集放大,透过6位嘉宾的挑战,看到了平凡职业的伟大,这种对于平凡人的尊重正是这档节目让人感到温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线访谈”将网络的互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采用了MPEG4等技术,可支持多人实时参与网络互动访谈。在访谈中,受众在观看网络视频直播节目的同时,不但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互动交流,而且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与在线观看的其它用户乃至于直播室的主持人、嘉宾进行实时交流,实时参与直播节目。自其问世以来,被各网络媒体充分运用,人民网、新华网等都开设了网上访谈栏目,在正面宣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观察类真人秀成为综艺节目中的“热点类型”,这类节目具有怎样的社会文化学意义?笔者作为节目生产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尝试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真人秀嘉宾的角度探索如何寻找“被凝视”下的自由;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分析“视差”带来的问题;从观众的角度,阐释“自我关照”的状态;从观察嘉宾的角度,理解“观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卫视的一档鉴宝类节目中,一位名叫安子熙的女嘉宾满心欢喜地端出"干爹"送给自己的翡翠挂件,结果却被当场鉴定为玻璃做的地摊货。正当节目视频被当作笑话疯传于网络时,该女嘉宾又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儿",表示节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都是节目组安排的……悬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段时期里的娱乐节目在各地方上星节目中的竞相播出,全国电视屏幕一时间娱乐性节目充斥黄金时间,热热闹闹,喧喧嚷嚷,成为各台的强档节目,成为电视的潮流.相比之下,服务类专题节目则多少显得有些“暗淡”,至少不是那么受观众瞩目,被媒体推崇了。作为从事这类节目的编导、主持人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坐得住“冷板凳”,如何耐得住寂寞,是到了需要冷静观察、勤于思考的时候了。正像有许多同志强调电视业需要“热运行中冷思考”一样,我想要阐述的是作为电视业中相对冷门的服务类专题节目如何在“冷运行中进行热思考”,在冷静…  相似文献   

16.
郭男 《新闻传播》2005,(11):52-53
面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走过的十几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从业人员都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规律。今日,“谈话节目”仍旧是电视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本文着重要分析的是谈话节目诸多要素中的一个:嘉宾。既然要谈嘉宾问题,那我们就从嘉宾角度入手进行大致归类,一般来说,谈话节目的嘉宾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围绕人物以访谈为主的展示型节目,这类节目的嘉宾与主持人是平行甚至超越主持人地位的“主角”,比如《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7.
盖丽君 《记者摇篮》2001,(10):25-26
在直播节目中请来一些嘉宾,与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早已被广大的听众朋友所认同。一般情况下,被请到直播间参与节目的往往是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或者是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及专业人士。由于他们的参与.会使节目增加或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而且更具有群众性和可听性。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的嘉宾参与的直播节目中,良莠不分,参差不齐。有的嘉宾谈话中心不集中,有的主持人问话罗嗦,主题不明确,不突出,使节目拖沓,零散,无主题。  相似文献   

18.
荀洁 《青年记者》2008,(6):66-67
“脱口秀”一词中的“秀”(英文为“show”)说明这种节目类型的最大特色就是展示,即节目是主持人的展示,是嘉宾的展示,也是参与受众的展示,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展现给别人。脱口秀节目对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广播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状况是比较好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为迎接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提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号召后,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档案人,自己究竟能为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做些什么?正在这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评书奥运”节目。因为我在该台的“茶余饭后话北京”节目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嘉宾,因而被主持人聘为该评拈文稿的执笔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