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俘奴隶”,历来是奴隶的一个主要来源,如前述孛端察儿曾将统格黎河边的“一丛百姓”“掳将回来”,并把其中的一些人做了“茶饭使唤的”(《元朝秘史》第三九节),成吉思汗破篾儿乞部、塔塔儿部时,亦曾将部分俘虏“做了奴婢”(《元朝秘史》第一一二、一五四节),但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的俘虏都将变为奴隶,也决不能用战争次数的多少和俘人数量的多少去论证奴隶的多少,因为,大量史料表明,当时的胜利者们处理俘虏的力式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远离中原,境内山水阻隔,民族成分复杂,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延至唐初,迄未出现强大而统一的区域性政权。公元七世纪中叶以后,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六诏分立的局面。从“各据山川,不相役属”(《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松外诸蛮》)的分散状态到六个粗具国家雏形的较大政治集团的出现,是魏晋以来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女真世居“白山黑水”间(《金史·世纪》),其源颇为古远,先奏之“肃慎”,两汉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随唐之“靺鞨”,都是这个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号。 靺鞨分部本多,唐初,惟粟末靺鞨、黑水靺鞨见诸史册,其余诸部则湮没无闻。五代时,粟末靺鞨所建立之渤海国为契丹所灭,黑水靺鞨亦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金史·世纪》)也就是说,只是到了十世纪前期黑水靺鞨为契丹人所役属时,这个族才以“女真”之名(后避辽兴宗宗真讳,改称“女直”)见称于世。  相似文献   

4.
党项乃羌人一支,晚起,“魏、晋后微甚”(《新唐书·党项传》),南北朝末始初露头角于历史舞台。初居河曲(古析支地,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后稍大其地,“东距松州(治今四川松潘),西叶护(西突厥地),南春桑、迷桑等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北吐谷浑(据有今青海北部、甘肃南部一带),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新唐书·党项传》),而其腹心地区,当仍不外以河曲为中心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远近一带。其时,党项势仍弱孤,只好往来依违于隋、吐谷浑、吐蕃、唐几个政权间。七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5.
契丹为鲜卑一支,远古历史无可稽考。当公元四世纪时,渔猎放牧于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诸部间尚无共同领袖和统一组织。隋末唐初,各部开始结成暂时的不巩固的联盟,并已产生共同的最高酋长——“君”。  相似文献   

6.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其源主要出自古代羌人。羌人原居青海一带,后来,羌人中的发羌、唐旄、牦牛等部,陆续进入西藏地区,同当地土著居民(西藏至迟到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远古居民活动,已得到地下考古发掘的确凿证明)融合,繁衍发展成吐蕃族。南北朝时,西藏高原有多股势力,吐蕃部仅其中之一。隋唐之际,吐蕃赞普南木日论赞(论赞索)及其子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始翦灭苏毗、羊同等其他势力,统一西藏高原,都逻些(拉萨),建立起统一的吐蕃政权来。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又积极着手厘定官制,颁  相似文献   

7.
古代突厥乃丁零语族(战国秦汉日丁零,魏晋南北朝曰敕勒、高车,隋唐曰铁勒,名号不同,族类则一)之一支①,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以狼为图腾,姓阿史那氏。后迁高昌北山(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西北之博格达山),种族蕃育,人口渐多。公元五世纪中,遭柔然汗国侵掠,移居金山(阿尔泰山)之阳,臣于柔然,为柔然“铁工”(《周书·突厥传》)。五世纪末以降,随着柔然势力的衰落,突厥人逐渐摆脱柔然的控制,迅速强大起  相似文献   

8.
关于匈奴的族源问题,学者问聚讼纷纭,迄未解决。但它是蒙古草原一支古老的游牧族,则属无疑。一般认为,远古至公元前三世纪术,匈奴族尚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公元一世纪中叶,南北匈奴分立,北匈奴一部西迁,余部入于鲜卑;南匈奴归汉后,社会生活多受汉族社会浸淫,固有面貌日失,逐步走上与中原汉族相融合的道路。这样,盛极一时的匈奴政权也就归于灭亡了。这些,都不会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中间一段,出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中  相似文献   

9.
拓跋部为鲜卑族一支,原居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宣帝拓跋推寅为部落联盟酋长时,始离弃原住地,“南迁大泽”①(《魏书·序纪》)。至拓跋诘汾,又“南移”,历“九难八阻”,辗转至于匈奴故地。诘汾子即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力微时,并灭拓跋氏原所依附之没鹿回部,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诸部大人,悉皆款服”,“远近肃然,莫不震慑”(《魏书》序纪》);又南向扩地至盛乐、鄂尔多斯一线,逼临塞下,为晋边患。②拓跋氏之由微而显盖由此始.不过,总的说来,那时的拓跋氏大抵仍未脱出“礼俗纯朴,刑禁疏简”,“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刑罚志》)的原始社会阶级段。至力微孙拓跋猗卢统部时(猗卢于公元三○八年“统摄三部,以为一统”,  相似文献   

10.
一战后的东洋史研究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检阅战败以来二十年中的状况,将使我们感到提出这种疑问并不奇怪。不仅如此,而且这种回顾与反省在今天已普遍为人们所关注。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搞不清楚研究的方向。或者可以说是在深化研究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上缺乏新意。对于现状的如此论断,恐怕是会有不同意见的,但在我们回顾战后  相似文献   

11.
<概 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03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代。奴隶主贵族在奴隶起义、“国人”暴动的沉重打击下,在新兴封建势力的斗争下,内部的矛盾增加,周天子的威枚一落千丈,各诸候国的独立性急剧地增长,于是出现了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及“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从"文化与社会分层"关系角度,把文化作为一个阶层划分的标识,同时认为消费方式具有社会分类的功能。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与之不同,它强调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中轴进而引起阶级结构变化,因而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3.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联结词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传统逻辑不能不搞清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家都承认,在传统逻辑中,逻辑联结词必须通过自然语言联结词来表达。但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自然语言联结词又如何去表达逻辑联结词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目前的大多数传统逻辑著作都没有专门讨论逻辑联结词的特殊性质,更没有很好讨论逻辑联结词和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有的人在论述到自然语言中的具体命题时,就常常容易混淆两种联结词的性质,或者用今天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去限定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词义,否认自然语言联结词在日常语言特别在古代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多义性和使用习惯上的不严格性;或者把自然语言联结词等同为逻辑联结词,否定逻辑联结词的单义性、确定性和严格性。本文想以“非”和“或”两个联结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赤白对立是指苏维埃区域与非苏维埃区域之间的对立,出现于苏区周边地区,它不是由土地革命加剧的阶级间的对立,而是一种非阶级的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冲突。赤白对立的出现,既有中共自身的原因,也有国民党方面的推波助澜,还缘于社会革命与社会组织间的内在冲突。就中共方面看,前期和后期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也不尽相同。赤白对立给中共开展革命造成很大不利影响,某种程度上成为苏维埃时代的一个痼疾。  相似文献   

15.
各式各样的“问”呈现出共同的结构.哲学之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对胡塞尔来说,提问体现了问者与答者的一种本源性关系.意向性则是影响提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海德格尔来说,发问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所有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伽达默尔则认为问题在诠释学中具有优先性,诠释学现象包含了问答逻辑.理解问题就像提出问题一样意味着打开意义的可能性.对本文作者而言,“问”是由发问者、问之内容和问之情境构成的三维结构.发问是人的本性并可分为自问和他问.大部分“问”表现了人的困惑和求索愿望,但问寒问暖式的问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的伦理关切.  相似文献   

16.
法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确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即法为人而存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初机理,它会异化为人的强大对立面。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社会乃法之源,法乃社会之流,人—社会—法,这是一个金制的链条,任何企图拆解的念想都是虚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图书奖”10年来(1987-1997)的获奖图书选题进行分析,试图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选题文化特征中寻找到代表我们时代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并对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位进行适当地分析,从而达到勾勒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轮廓的目的,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汉字结构具有三个层级,即记号(笔划)、字符、字。字符组合成字的方式不是线性的,而主要是“坐标式”;字符既记录语言的语音要素,又记录语义要素,而通过这些要素的交合来显示这个字所记录的词义。汉字所以采用这种组合方式是汉语词汇体系制约的结果。汉语词汇的特点决定了汉字主要采用“形声”构字的方法而不宜采用拼音文字的方法。从“结构——功能” 看,汉字是“义素——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9.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20.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心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党与政府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应走一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工程,所包含环节极为众多、层面极为广泛。我们开设一组笔谈,尝试从不同的学科层面对构建节约型社会进行发掘,力图为这一社会工程添砖加瓦。[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