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2.
肖文 《兰台世界》2007,(1S):62-63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指出:“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实施的历次改造中的第一次。本文结合《武训传》批判过程中的具体历史史实,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与革命形势,进行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4.
1943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北温泉育才学校任教。他每年都要在重庆发起“武训诞生纪念会”.请社会名流讲演,邀艺人献艺,大力宣扬“武训精神”。1945年是武训诞生107周年,纪念会上中华教育电影制片著名导演孙瑜发表了讲话,陶行知请求孙瑜拍一部关于武训的传记片,古道热肠的孙瑜当场应允了请求,开始构思《武训传》剧本。不久,孙瑜应邀赴美参加编辑宣传中国抗战的纪录片,直到1947年才回国,归途中孙瑜下定决心要拍摄完成《武训传》。  相似文献   

5.
张夏  张静 《新闻世界》2010,(8):242-243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实践中新闻因为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坚持客观性。本文从《权力的媒介》一书出发,对客观性"进行解读,探讨新闻报道难守客观性的原因及坚守客观性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7.
和磊 《东南传播》2011,(9):29-31
媒介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甚至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成为国家实施霸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伯明翰学派重要的媒介研究之作《监控危机》,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在《监控危机》中,霍尔等人通过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媒介是如何迎合国家统治的需要,国家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运作而赢得大众同意,并进而重新获...  相似文献   

8.
张向阳 《今传媒》2013,(4):152-154
“留守儿童”近年作为一个农村问题被提出并逐渐得到重视的,并成为报道热点之一,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报道和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和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引导舆论为主要功能《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采用了选择消息来源、大量引用官方数据等策,使“留守儿童”形象趋于群体化、类型化.  相似文献   

9.
花孙 《兰台内外》2012,(4):16-17
近日,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60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武祖传》之重见天日,重新被人提起,不妨视为我们回归正常生活努力的一部分。(一)晚清乞丐武训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却遭到一场挫骨扬灰之灾。1966年夏天,山东冠县的红卫兵们拿着铁锤,高喊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砸开了这位“义丐”的坟墓,挑出残存的尸骨,放火烧了。  相似文献   

10.
陈晓雯 《视听》2018,(11):158-159
本文以媒介形象为主要研究切入点,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报道,总结在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侯晓慧 《新闻世界》2012,(10):91-93
新媒体时代网民媒介素养对于良好网络环境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有责任思考、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电影《搜索》作为第一部反映网络暴力话题的电影,从影片内容和制作思路上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参考,启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要考虑网民群体的个性特点、接受习惯,从教育内容、形式、理念上积极创新,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因农地被征用而实现了户籍上的"农转非",向市民化角色转变。媒体能否站在公正的立场展现真实、多元的失地农民问题,关系到新市民的自我认同与城市社会对其的认同。以《人民日报》2000年至2017年间的失地农民报道为样本来研究,发现报道呈现出三项偏差:失地农民"主角配角化";农民"市民化"内涵有失简单;过多的"妥善安置"报道存在片面性。同时对这三类偏差可能引起的社会文化后果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人民日报》1949—2020年关于图书馆的新闻报道为材料,运用话语分析与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工具WordSmith Tools 7.0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主题词、搭配词以及词簇分析。研究发现,70年来图书馆媒介形象逐渐从边缘位置进入大众视野,其变迁路径基本沿着时代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建设与改革的轨迹。图书馆稳固的媒介形象元素包括藏书地、借书地及读书地,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作为文献阅读中心的基本职能有着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图书馆经历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从单一向多元的变化,其媒介形象在变化发展中确认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教育传承的社会定位。图书馆把握自身的媒介形象,对于修正自身定位,改善或丰富社会形象,促进图书馆未来建设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季钢 《新闻世界》2013,(5):281-282
本文以电影《楚门的世界》为例,探讨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人们扮演的媒介角色,指出在当今社会正确发挥媒介功能以及受众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熊国荣 《东南传播》2011,(4):103-104
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考察小说<手机>,可以看出刘震云对传播媒介做了一定深度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媒介发展的"人性化"和"补偿性"趋势;二是指出手机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三是探索手机对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财财 《大观周刊》2011,(45):140-140
本文试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剖析电影《青红》中角色间的权力运作关系、分析权力对人的规训和惩罚,并对电影中有关权力的反抗进行思考。从而揭示出一种个人面对“大环境”所产生的权力关系网及在这个“网”下个人的权力运用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历史叙事的载体,积极探索建构媒介记忆的创新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抗美援朝战争纪念话语,呈现抗美援朝精神在我国主流话语空间中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20.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