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2.
阶级斗争人生哲学的迅速崛起与全面普及,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而了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对国人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启蒙,无疑又是率先自我思想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社会阶层。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西方现代人精神的化启蒙,一直到“左联”时期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作家群体几乎都是以其时代引路人的社会精英身份,牢牢掌握着他们主宰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绝对话语权。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的逐渐走向深入,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置变异:原先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群体)变成了被启蒙,而被启蒙(平民大众群体)则变成了启蒙。这种社会角色的历史互换现象,对于中国现代学的发展运行过程,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中、俄两国作家丁玲和阿赫玛托娃为例,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考察了中、俄两国知识分子在相似的历史时期的人生选择与创作转向,折射出中俄两国知识分子的根本差异: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接受的来自西方的个人主义,并未成为他们自身与外部权威对抗的精神力量。在丁玲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趋向,即对权力的不断屈从、对个体自由的最终放弃。丁玲在创作中对个人主义立场自觉放弃,同时对集体话语方式逐步认同,从而丧失了知识分子应当发挥的社会职能;而在俄国相似的集权时代,仍有部分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着个人主义的立场,捍卫着人性的尊严。阿赫玛托娃以她的诗歌告诉世界,个体的合法性在于人性的不可抹煞。她对个人主义在集权时代的边缘立场的固守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主席的这个教导,给一切愿意革命的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指示办事,到工厂、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革命锻炼,实行和工农羣众相结合,是教师革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职业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存在。知识分子职业活动方式的影响,可以造成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许多重要的心理差别。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职业活动方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一、以个体为主的活动方式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劳动大多以个体为主,例如一个人挑灯攻读或埋头构思。有时候,他们也需要集体承担一个课题,需要集体讨论,需要相互配合进行新设备的研制和调试等等。但是,这种集体一般是小规模的,屑于社会学所称的小群体范畴。同时,这种小群体活动不排斥个体活动为  相似文献   

7.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末,左翼学界出现的一批“革命加爱情”模式小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为革命无产阶级的艰难程度和过程。这些小说反映左翼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转型的过程中,以坚定的“阶级性的责任感”与自身内在的种种个人伤感不断地斗争,最终克服“个人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走向革命无产阶级道路,从而塑造了从个人主义迈向集体主义的新一代革命无产阶级形象。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专门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思想改造运动驱使和政治斗争需要。知识分子从身份到思想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其精神形态可以区分为虔诚型知识分子:无论受到怎样的批判和打击,从来都没有动摇对党、对毛主席、对文化革命的崇敬和信任;苦闷型知识分子:面对政治风暴,表现出难以排遣的哀怨与愁闷;中间型知识分子:对党的忠心依旧,但面对迫害,不满与无奈之情时有表露;抗争型知识分子:在批判声里,为捍卫真理、坚守人格,选择宁折不弯的抗争。“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剥夺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加快了推行集体创作方式的步伐,文学创作变成只需要技巧,而不需要思考。“如果说‘思想改造’是从思想上消泯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深入生活’是从创作源头上取消知识分子的个体活动空间,那么‘集体创作’则是从创作方法上切断知识分子的诗意继承,完全将文学纳入政治宣传的传声筒行列,甚至有点半军事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善溪公社中学创办于一九五八年,地处偏僻山区,共有教师十名。几年来,这个学校的教师,牢记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指示,把知识分子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件带根本性的大事,提到反修防修,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少三大差别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教师们在劳动过程中,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努力练思想,学知识,长才干,有效地促进了思想革命化和学校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一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深深地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阶级属性、历史文化传统、个人性格等方面来探讨毛泽东态度发生逆转的根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时期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下三种类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心理和个性心理特点。从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角度出发,探讨了目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鼓励知识分子的首创精神,发挥知识分子的职业专长,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参加者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中国近代革命知识分子群体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揭示了汉民族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辛亥革命的大众性质,指出了辛亥革命的目标模式是民主社会主义。文章还对无产阶级、资本、所有制、民主等范畴发表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4.
张诚 《铜仁学院学报》2009,(1):67-69,73
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艰苦探索,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挽救民族危机凝聚民族力量,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主要涉及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经验和教训,以及现实意义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是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程不断发展形成的。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体系中的主导思想 ,肯定了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 ,加深了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是在探索西方社会的革命道路和策略中形成的,是其独特的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葛兰西理解中的有机知识分子区别于传统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革命中专家和领导者的有机统一。我们目前以德才兼备为选才用才的标准出现了理论和现实、"德与才"、知识分子与干部的三重偏差,也是导致现实中选才用才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根源之一。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观也必然成为丰富和完善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的不可忽视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已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如何使用知识分子,构成了他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法就是他认识和分析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工具,这构造了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而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及复杂性,则决定了在如何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讲求策略性的一面,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什么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持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区别,并强调改造的必要性,对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8.
面对近代中国信仰与秩序双重转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急切的救国启蒙的功利主义目的,纷纷向强大的西方寻求思想资源,然而他们却仍然没有摆脱中国革命的"实质性传统",走出了不同于法俄革命、英美革命的"第三种革命模式"。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时期是传统中国士向知识分子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已具备了士向知识分子转化的条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从思想到实践都出现了新的因素,士自身的许多新观念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表明他们之中不少人已开始转变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