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等。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个人五方面分析了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社会认识、丰富校园活动、加强心理教育、增强家庭联系、引导合理认知等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经济贫困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他们中的精神贫困现象又显现了高发趋势。精神贫困更多地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如何帮助贫困生从精神上脱贫已经成为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特征与成因的分析,从而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解困”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加全面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  相似文献   

4.
赵媛 《教师》2012,(23):119-119
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高校贫困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高校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在心理方面也日渐“贫困”,然而仅仅从经济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帮扶,实际作用并不大。因此,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生在高校中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他们面临生活、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现象。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西部某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测量,测量结果反映贫困生在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与大学生常模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科的贫困生在部分症状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为此,高校应从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档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用等方面入手,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丽  蔡亚峰  朱永华 《文教资料》2014,(33):101-102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综合性的问题,仅仅着眼于经济资助,解决贫困生物质上的"硬贫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入手,积极构建贫困生职业基本技能学习平台、增强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强贫困生就业支持网络建设,使其摆脱精神、心理、能力上的"软贫困",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自卑敏感心理、焦虑困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封闭孤僻心理、过分依赖心理等五个方面。防止和克服贫困生“心理贫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贫困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全面地对贫困生进行帮助,使他们协调、综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他们中的“心理贫困”现象。为了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完成学业,章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误区及成因,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解决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关系到高校的正常秩序乃至社会的稳定。针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现状,从优化资助方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自我解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已受到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但是,他们的“心理贫困”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心理问题严重而不能坚持学习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相当大,且呈上升趋势。研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梁磊 《华章》2012,(12)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在共同富裕尚未实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由于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探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扶贫”现状,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确解读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心理贫困,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对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问题,心理贫困伴随经济贫困的“双困”并举现象日趋凸显。将“双困”问题的产生予以归因,寻求解决的对策和途径,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在独立面对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自主开放的大学生活时,必然要接受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心理挑战.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心理能量的不足,面对"经济贫困",存在焦虑、抑郁、自卑、自闭、依赖、敌对等"心理贫困"现象和不良人格倾向.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贫困生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最大障碍,并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及脱贫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勤 《文教资料》2008,(9):164-166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心理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