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大司马《枯树赋》云:“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杨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感伤离别的艺术符号,在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轨迹,翻开唐诗宋词,可谓动人心魄,触目皆是。杨柳为什么成为表现感伤惜别的艺术载体?有哪些表现方式?其审美价值如何?这又是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对它的理解,不仅关系到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价值应该由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天人合一的杰作,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载体,是生态文明精神的赞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叶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热势头异常强劲,显示出群体审美生命汇聚成的大格局,大气象,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缺憾:鉴赏阵容宏观上的波澜壮阔,挟裹着鉴赏个体微观上的勉强平庸;趋于成熟的老辣硬朗的鉴赏风格,也若淡若浓地染了些秋老叶黄的暮气;似乎造得圆熟精美、辞采翩翩的鉴赏文本,总是激荡不起强悍的审美冲击力。面对烟花爆竹一般骤然响彻又归于沉寂的鉴赏热,值得追问的是:如何才能造出无愧于中国诗词鉴赏史的名赏和大赏?  相似文献   

5.
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画赋诗,以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绘画理论界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见解和思想哲理体现。文中主要以古代文人画作为二者关系探讨的切入点,从意境、精神追求和想象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剪影是一个绘画术语,它是指照人的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然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古代的诗人们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剪裁人形,而且还把这一艺术广泛地运用于对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释了意境的含义 ,论述了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有意境的三种美感类型 ,进而指出鉴赏诗词时应首先把握意境的三种美感类型、分析意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湿”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湿”字是一个及物动词,它要求后面带宾语。在诗词创作中,它属于炼字范围,探讨它在古诗词中对意境营造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古汉语中的“湿”字是一个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字。《说文》上说,“湿”的本义是水名,即“湿水”,“从水显声”。而“显”有“光”之  相似文献   

9.
英美诗从它的表层结构,即格律、音韵来看,和中国古典诗词很不相同;但从它的深层结构,即题材、意境、形象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来看,却和后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的英美诗,翻译成文言诗,如果译笔高超,简直同我国古典诗词无大差别。这种现象大概可以用诗歌的共性来解释吧。外国诗当然以译成白话诗为宜,但有一些译成文言诗也不逊色。如斐多菲的一首译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却意外地成了超过所有白话译文的夺魁精品。我在下面也试着用文言文翻译几首英美诗,目的在于和一些中国古典诗词作比较,供读者鉴尝玩味。我们知道,男女间的生离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而眼泪则往往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的"动态美"是一个多重组合的审美范畴,动态、情感、精神气韵的妙然结合,才是"动态美"的审美境界."动态美"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和以动写静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的深刻变革 ,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激变 ,从内心封闭走向精神解放 ,从单向思维走向多角度审视 ,从单一性生活模式走向复杂化不定格人生……这一切无疑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艺术活动。就造型艺术而言 ,色彩、线条等绘画手段的应用更多是趋向于与内心世界谐合一致 ,画面的合谐更多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应发生的和谐振动。因此 ,观照当代绘画作品的目光也不能不发生转换 :从对空间状态的亲近转向对时间状态的感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艺术直觉 ,在玉溪画家吴绍义的作品中 ,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特有味道 :红土高原上的蓝色…  相似文献   

12.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审美化教学就是注重认知规律与美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诉诸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使学生更快地接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14.
在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诗词"下水"创作,是一种新颖的、有益的教学辅助方式.结合教学与创作实践强调了高校教师"下水"创作的必要性,阐述"下水"创作的内容类型和审美追求,总结了教师"下水"创作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一个重要内容,翻开中国诗歌史,此类篇章俯拾即是.本文对此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长处.  相似文献   

16.
17.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大学,旨在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与其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大学语文》是多数高校针对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中的"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为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鉴当下兴起的文化类节目形式,就教师讲授诗词时常用的分类讲授法、趣味启迪法、创作实践法进行了专门研究,旨在提高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0.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